在《儒林外史》的市井画卷里,百姓的餐桌是观察明清社会最生动的窗口。



那些粗瓷碗里的荤腥素淡,油盐酱醋的调配比例,却藏着鲜活生动的时代画卷。

1

薛家集的庄户人请私塾先生,八仙桌上的猪头肉泛着油光,公鸡炖出的汤汁浓得能照见人影,肚肺肝肠杂烩的香气直往人鼻孔里钻。

庄户人非常重视教育,见孩子们都到了读书的年纪,就各家凑份子,请了位私塾先生。

先生姓周,已经60有余。

众人请先生吃过了茶,摆了2张桌子,尊周先生坐首席,众人则序齿坐下,斟上酒来。

周先生接酒在手,向众人谢了扰,一饮而尽。

随即,就有厨下人在每桌摆上了酒菜。

只听得一声“请”之后,无数双筷子如同雨下,瞬间,就消灭了一半。




而周先生却没有动筷。

有人问:“先生,为何不用肴馔?”并拣好的递了过来。

周先生连忙拦住道:“实不相瞒,我吃长斋。”

众人道:“这个倒失于打点。却不知先生因何吃斋?”

先生道:“只因当年先母病中,在观音菩萨位下许的。如今也吃过十几年了。”



那人听完,让厨下给先生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扛子火烧。

还是这实心馒头和油煎杠子火烧最实在,"管饱"的同时,又让先生保持了吃斋。

乡民们的吃货基因,还传给了下一代,小童的口袋里常常装着炒米和豆腐干,遇到可心的小伙伴,随时能请大家分享。



2

马二先生的朋友请他吃饭,端上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

马二先生食量颇高,举起筷子和朋友说:“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

当下吃了4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

里面厨下听见,又添出一碗来米饭,马二先生连汤都吃完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随后,抬开饭桌子,二人喝茶谈笑。



米店老板和杂货铺掌柜生意不忙之时,烫上一壶酒,就着2块豆腐乳和一些笋干、大头菜,摆在柜台上,两人就能边喝边聊起生意经。

豆腐乳配笋干大头菜混搭,主打一个“有味儿就行”。

结语

《儒林外史》里的餐桌,没有《红楼梦》的精致摆盘,却盛满市井的温度。

从薛家集的猪头肉、马二先生的稀烂猪肉到米店掌柜的笋干、豆腐乳,这些看似琐碎的饮食细节,却拼凑出明清百姓的活色生香的生存图谱。



正如张爱玲所说:“相府老太太读《儒林外史》就看个吃”。

因为那些碗盘里的故事,比任何金句名言都更懂人间烟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