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有在追《爱你》吗?

我身边就有朋友说,看了这部剧后最大的感受,除了想去看中医调理调理外,还默默在理想型里加上中医医生这一项。


而这一切的缘由,就是饰演男主何苏叶的张凌赫


最近,磅礴我也是在一个展览上,遇见了这位“颜王级”的大帅哥,并采访到这位当下万千少女的“心上人”本人。


当天,他也是选择了一套剪裁精致的西装,干练轮廓下内搭的黑色衬衫微微敞开,带来一丝慵懒又诱惑的气息。


马衔扣短靴的加入则让整体造型更具层次,低调克制的色彩搭配与自然随性的气质相得益彰,松弛又不失格调。


见到他本人时,真的就能理解粉丝口中的“硬帅”,到底是什么意思。

居然真有人能做到,无论什么角度、怎样的光线,都可以帅的无死角。


并且随便往那一站,都会给人一种像是在拍偶像剧的既视感。

这个活动就是由 GUCCI 在上海孙科别墅里所举办,本季度最受关注时尚类展览 ——《竹境:解译传奇》。


真正的主角,便是这跨越世纪的 GUCCI Bamboo 1947 系列竹节包。这次展览,顾名思义,也是以竹为主题,通过联动艺术、工艺、科技的形式,同大众“解译”这只时尚经典之作。


我也问了张凌赫,这次的《竹境:解译传奇》展览活动,哪一处设计特别让他感受到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张凌赫:让我觉得新奇的有两点,一是手袋结构,其实细分了竹节手袋的制作步骤,让我看到传承背后的精细匠心;二是 AI 的呈现,它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竹子与现代数字的元素,非常有趣。


吉良:这次展览强调艺术与工艺对话,包含对技艺、品质的坚持和艺术探索。作为演员,其实角色的塑造也是需要心血的,这些对你的表演有何启发?

张凌赫:我看到那些精细的步骤,会联想到我之前《爱你》里学习中医的过程,从基础了解,到细分针灸、中药等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我会将这些传统文化合理的运用起来,再融入到角色里面,这次展览里面,我能找到很多跟我有共鸣的地方。


吉良:那如果让你以时尚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支全新的 GUCCI 竹节包,会是什么样的?

张凌赫:首先我会选择黑色,我会想在材质上做一些创新,在大家印象里,竹节的部分都是用传统竹子做的,但我会想用金属来替代,保留传统的同时,又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除了张凌赫外,这场“以竹会友”的时尚聚会里,不少品牌大使和好友及明星嘉宾也是纷纷到场,走进这篇时尚竹林。


章子怡以一身干练又不失优雅的西装套装亮相,内搭上的经典红绿细节,为整体造型增添一抹经典韵味。手中的绿色 GUCCI Bamboo 1947 系列手袋则成为吸睛亮点,赋予造型画龙点睛的时髦感。


选择极简黑色吊带裙造型的文淇, 与厚底长靴形成鲜明对比,加上搭配金色颈链,有种微妙的复古感,紫色烟熏妆也十分出彩。


搭配的白色 GUCCI 竹节包尤为亮眼,经典竹节提手与金属细节,在简约风格下更显精致质感。


同样以全黑造型亮相的宋威龙,这套 GUCCI 2025 早秋系列皮衣搭配微湿发型的造型,利落中带有桀骜不驯的时髦态度。


华丽铆钉皮鞋增添一丝锋芒的利器,将低调与奢华拿捏得恰到好处,贵公子气质呼之欲出。


这些年里,其实 GUCCI 竹节包也在不断更迭创新中,成为代表经典传承和突破创新的时尚单品,甚至是一种时尚符号。

从材质选用、工艺打磨到设计语言的延续,保留经典时,也不断探索新的可能,给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风格人群的搭配需求。


从破局经典到时尚传承

如果说时尚界的 It Bag 有始祖级别的存在,那 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绝对是其中之一。


自 1947 年诞生以来,这款手袋不仅见证了品牌发展历程,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工艺,在不断演变中延续经典,成为风格传承与创新突破的代表。


时至今日,它仍旧是全球时尚爱好者的心头好,在当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


GUCCI Bamboo 1947 灵感源于马术运动,廓形与材质也是巧妙呼应了皮革鞍具的精湛工艺。而其中最标志性的竹节提手,则是致敬创始人 Guccio Gucci 先生之子钟爱的竹制手杖。

品牌工匠团队经过反复探索,最终选用了轻便坚韧的竹子,作为手袋的提手材料。


对于材质的巧妙选择,也赋予了这款手袋独特的视觉识别度和工艺美感。

竹子本身具有自然弧度,但要让其形成舒适且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柄,则需经历复杂的工艺流程。


工匠们采用明火炙烤竹节,使其软化至可塑形的状态,随后精准弯曲、定型,并经多次手工打磨,赋予每一只手袋独一无二的竹节纹理和色泽。


如今这一制作工序至今仍沿袭于 GUCCI 佛罗伦萨工坊,每一道细节都凝聚着品牌对于传统技艺的尊重执着。


并且 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的走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电影明星带货事件。

20 世纪 50 年代,意大利电影《意大利假期》(Viaggio in Italia)中,传奇影星 Ingrid Bergman 手持竹节包的画面成为经典,一举让这款手袋进入全球时尚视野。


自此,竹节包逐步奠定了 It Bag 的地位,成为名流挚爱的时尚单品。

从戴安娜王妃到奥斯卡得主 Vanessa Redgrave,比利时王妃 Paola di Liegi。



再到如今 Naomi Watts、Miley Cyrus 等一众女星,这款包的魅力可谓是跨越时代,让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为之倾心。



它的设计并未止步于传统,而是在每一次风格演变中,保持自身独特韵味时,也在创新中被赋予新的时尚愿景。


历代创作总监们对 GUCCI Bamboo 1947 进行了不同风格的演绎,使其适配更多元的穿搭风格。既能搭配优雅复古的套装,也能在现代摩登的造型中焕发新生,从日常搭配,到晚宴造型都能游刃有余,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无论是材质的革新、色彩的拓展,再到各种跨界联名,始终在新旧交替的时尚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无论 GUCCI Bamboo 1947 如何变幻,“竹”才是这款包的真正灵魂,更是时尚界中“东西文化”融合的完美象征。


“竹”在东方文化中寓意高洁、坚韧,代表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而 GUCCI 的世界中,它是革新、传承、经典和意式工艺的象征。


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不仅是品牌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时尚界的重要设计。以其标志设计与匠心工艺,跨越世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并如竹子般生生不息。


这次的《竹境:解译传奇》展览,就是从回溯到展望,全方位“解译”这款传奇包袋,去勾勒、描绘、诠释属于它的可能。


开启一场竹境好戏

展览空间由七大章节进行串联,且每个独立展区都有别具匠心的场景。

参观者穿行于展览动线时,既能近距离接触到竹节包跨越世纪的工艺传承,也能在多元独特的装置中,感受到以“竹”之名,对时尚边界探索的艺术体验。


从工艺的温度到数字艺术的先锋表达,真的让人很难不沉浸在这个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旅程中。


第一幕:竹林细语

THE WHISPERING GROVE

步入第一个展厅,眼前的景象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竹林的门。

四周生机盎然的绿意,交织出一片诗意的“竹境”,光影流转间,整个展厅从各个维度,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


竹子,这一象征着韧性与新生的植物,遍布全球,拥有超过 1600 个品种。它不仅承载着深厚中国文化意象,也在世界范围内融入多元艺术表达。


作为展览的开篇,艺术家 Christian Kondić 借助人工智能,打造了一场关于竹子生命力的动态演绎,使这一传统元素同科技接轨,颇有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这位 1996 年的意大利艺术家,跨足设计、摄影与新兴技术多个领域,也与众多知名音乐厂牌合作,因此,也十分擅长多媒体的视听传达,并试图将人工智能融入创作体系,探索全新的叙事方式。



在“竹林细语”展厅中,Christian Kondić 特别打造了一件悬浮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艺术置景。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视频影像与特制音轨,将竹子的生长、变化与蜕变整个过程,都尽可能的去视觉化,艺术化。


展厅中央的一块显示屏上,竹子形态不断流动变幻,展台则是历史悠久的植物学手稿插画。它们彼此映衬,带来一种多维度视觉,相互交织的沉浸式体验。


自然与科技在此微妙共生,表达对竹生命力赞颂的同时,更对传统与未来如何交融发人深思。也模糊了自然和内部空间的分隔,一切都是那么梦幻又真实。


第二幕:手袋解构

ANATOMY OF A BAG

“手袋解构”展区的陈列方式,则颇具实验室的理性美感,深绿色瓷砖加上白色光源,给人一种冷静缜密的感受。

这里不单纯展示手袋成品,而是以解剖学般的方式,将 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的各个部件拆解开来,去向观众层层剖析其中精湛的制作工艺。


皮革切片、缝线拼接、竹节打磨等工序被精准分解,安置在展示台、支架和互动装置上,让人可以近距离观察这款经典手袋的诞生过程,一次性看个透彻。


那些精雕细琢的皮革,有着细腻质感,每道切割也都是极其流畅,最终才能达到包袋廓形的完美对称。据悉,品牌工匠需要花费 13 个小时工时,历经 428 道精细工序,最终才能完成这款竹节包。


从最初的纸样设计,到 37 片皮件的塑形拼接,每一步都需要高超技艺和经验,稍有不慎,手袋便不可能拥有如此精致的外观和触感。


展厅设计也是很符合主题的呈现,整个空间被四周墙面环绕,营造出一种高度专注的氛围,桌子旁的潜望镜尤为吸引人,可以从一个与日常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手袋。


这个展区其实也在表达,一款经典手袋的诞生,绝非简单拼装,而是设计理念、材料选择与匠人智慧共同交织的艺术结晶。


第三幕:匠心传承

CRAFTING A LEGACY

看完了 GUCCI Bamboo 1947 竹节手袋的设计拆解,在“匠心传承”展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这款包袋的制作过程。

无论是从墙面到灯光,还是包括陈列以及工具摆放的每处细节,都精准复刻了品牌位于佛罗伦萨的 GUCCI ArtLab 工坊。


展厅中央的大屏幕成为视觉延展,一部由 Davide Rapp 执导的短片正在播放,整个场面特别有科技感。


画面在火焰与烧制的交错中铺展开来,工匠们则专注而富有韵律的动作——雕刻、打磨、抛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时间的淬炼,最终赋予这个款包袋别具一格的质感与形态。


短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故事。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GUCCI 始终坚持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影像手袋制作背后的精准技艺,结合现场的工艺实操展示,经典之作的诞生,你也是见证者之一,娓娓道来这段关于经典传承的传奇故事。


打磨竹节的工具、细节雕刻的手法、皮革拼接的精准度……

无不带着时间沉淀和正如展区标题所说的——匠心传承。


第四幕:竹韵典藏

BAMBOO CODEX

在竹韵典藏展厅,一场跨越 70 余年的经典演变正在上演。

空间中央的一张长桌,宛如时间画卷缓缓铺展,而 GUCCI Bamboo 1947 手袋的“进化历程”依次陈列其中。


从最初的手工雕刻到融入现代美学的精致工艺,再到之后的各种限定以及合作系列,每一款竹节包都静静存在于此,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观众也可以惊喜的发现早期的竹节纹理更为自然,雕刻痕迹清晰可见,而后来版本融合了更现代的线条与色彩搭配。


不仅是一场关于设计的回顾,更是品牌工艺演进与文化变迁的缩影。 每一次的设计革新,都承载着品牌当时创作总监们的美学和视角。


有些款式大胆突破,采用不同材质、色彩和工艺,让竹节手袋焕发出新的风格魅力。而有些则忠于经典,聚焦在材质和细节的皮革处理上。但却始终围绕着同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沿着这款手袋的演变轨迹,其实也可以窥见时尚设计是如何回应时代变迁,通过不断创新,让标志性经典设计始终焕发新生,历久弥新。


第五幕:脉络联结

THREADS OF CONNECTION

竹子不仅是 GUCCI Bamboo 1947 年的经典标志,更是一种贯穿品牌美学的隐形符号,早已融入品牌视觉语言,塑造出独特的设计叙事。


脉络联结展区,以数字动画与多媒体装置的形式,深度挖掘竹子在 GUCCI 美学体系中的演变,去表现这传统元素如何以现代视角进行重塑。


品牌请到了 CGI 艺术家 Sybil Montet 特别创作的视频装置。其创作风格向来大胆而充满未来感,去通过计算机图形、雕塑与绘画等多种媒介,去构建出融合科幻与奇幻元素的作品。


这次同样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古驰的丝巾设计转化为精彩的数字体验,最终打造出六组,充满韵律感的动态影像。


那些竹叶、花朵、昆虫和动物交织,形成一幅流动的赛博生态画卷,结合上搭配精心编排的背景音乐,踏入这个空间,那种介于现实与幻想间的感受,呼之欲出。


从面料、纹样到廓形的设计选择,品牌档案中那些以竹子为材质或设计灵感的珍贵作品,被精心布局,串联成这段围绕着“竹”这核心元素的时光简史。

它就一场关于自然意象与时尚语言的对话,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属于 GUCCI 宇宙的生态世界。站在展厅中,看着影像不断变化、能深刻体会到竹不只是品牌的一个经典元素,而是一种连接传统与创新、自然与科技的媒介。


第六幕:蜕变新生

METAMORPHOSIS

在“蜕变新生”展区,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被赋予了一种超现实的“生命力”。

空间中央,屏幕上不断浮现由 AI 打造的视频影像,影像中,竹节手柄始终作为核心标志,保持着它的核心轮廓,而包身则在数字世界中不断变幻、重塑,在流动形态间寻找新的定义。


这一艺术装置出自意大利艺术家、音乐人、Lorem(Francesco D’Abbraccio)之手,他擅长运用数字技术去探索声音、影像与文本的融合,并长期关注不同媒介对当代视觉表达的影响。


这次设计概念打破了传统与创新的界限,通过 AI 生成的动态影像,融合了原创背景音乐,让整个空间变得富有节奏感,一切可谓是天马行空,像是看了一场外太空异世界科幻片。


这正是 GUCCI 对于未来设计的大胆想象,以回溯品牌经典之姿,去拓展风格边界,也让竹节这一象征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


或许,我们将在未来某一天,也能见证竹节包以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而未来时尚也不再局限于物理形态。


第七幕:明日构想

THE SHAPE OF TOMORROW

在本次展览最后一个展区“明日构想”里, 出现了一个有些出乎意料的运动空间,以复古健身房为形态。


深红色的墙面、精致木质墙板,仿佛是 80 年代电影中,那些带着坎普气息的私人俱乐部,也让人想起 Stanley Kubrick、David Lynch 这些名导的视觉布局。


竹节元素在这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跨界运动”。它不仅是手袋上的经典设计,如今更是运动器材的一部分,与整个空间产生微妙的呼应。

各式健身器械如吊挂着的沙袋、竹节杠铃、壶铃,带有竹节元素的攀爬架,看上去有些超现实,实则在诉说着运动与美学之间的共鸣。


竹子在这不仅象征着坚韧、灵活与稳定,某种程度上也提炼出时尚与运动精神交融的具象化表达。 本应属于拳击手、健身者的空间,如今却因 GUCCI 而变得更具艺术感和时尚格调。


回望整个展览,七大展区串联一起,就像是一次以 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的沉浸式旅程。从竹节包的诞生制作、历史演变,到未来的想象,每一部分都各司其职,并充满惊喜。


“明日构想”这一展区作为最富戏剧性的一章,则为这场旅程画上了一个极富张力的句点。

它不仅让经典手袋焕发全新生命力,更激发人们对 GUCCI 和这款经典之作未来可能性的畅想,运动、艺术、设计、科技…… 都能在此交汇,写下过去与未来的时尚蓝图。


特别加映:你好,守艺人

不止这次的展览,在展览之外 GUCCI 还带来“场外”特别企划,以“#非遗‘竹’迹”为主题的——「你好,守艺人」。


同样也是以其 GUCCI Bamboo 1947 系列为媒介,去以创新精神与这些传统匠艺巧妙对接,碰撞出东西精彩对话,向中国传统竹工艺致敬。


品牌很用心地去以四季为框架进行展开,从而引出不同中国非遗竹工艺背后的匠心故事,并同 GUCCI Bamboo 1947 系列去发散共鸣。


春,是徽州竹雕刀锋游走于竹节之上,也雕刻出徽州的古韵,凝固诗意,映照手袋的精湛造型。


夏,则由苏州苏扇以利落线条诠释匠心,映射出清新风雅的极致讲究,与手袋的工艺哲学相呼应。


秋,代表了低调沉稳的永春漆篮,不追求夺目,也不刻意张扬,同手袋考究的廓形与质感不谋而合。


冬,便是莆田竹编灯笼精准拿捏“柔”与“刚”,以工艺精妙的严苛基准,在手袋在材质与设计上,找到张弛有度的平衡。


每一个季节,都有一段独立而完整的故事。 “竹”在这里也到了升华,不仅是作为一种材料,它更像是鲜活且具有生命韧性的传承者,把过去的智慧与当下的创意紧密连接。


精妙的运作,流畅的设计,隽永的审美,严谨的工艺。不同地域、不同形式,对同样材质的利用,皆为对生活美学和文化传承的高度概括。


无论是全球化格局或是现代化浪潮中,不断传承与创新,永远扎根于时代。而 GUCCI 的这次尝试,不仅是一次展览或企划,更是跨越时空、东西共存的文化对谈。


通过极富感染力且充满诚意的方式,去“解译”GUCCI Bamboo 1947 竹节包,更通过精心布置的艺术呈现,去展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间的平衡共存。



在中国传统竹艺的独特魅力里,在意大利工艺的经典回溯间,正如竹子那坚韧而富有生命力的特质,我想我们也在这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叙事中,找到了品牌和好设计经久不衰的答案。


我更愿意将这次展览视为是一段关于历史、工艺、文化与未来的精彩漫步。


在快速变化的浮躁时代里,去传承经典,去不断革新,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就经典,历久弥新。


以竹子为载体,去发扬意式工艺匠心,向中国深厚文化积淀表达无限敬意,GUCCI 也带着掷地有声的经典设计,走出这片时尚竹境,开启下一段风格传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Milo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