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的晨光中,一位身着军装、身高一米八几的英俊少年肃立在曾祖父的塑像前。



2024年清明,21岁的毛东东以国防科技大学预备军官的身份回到故乡,挺拔的身姿与坚定的目光中,仿佛能看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作为毛主席唯一的曾孙,这位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年轻人,正用脚步丈量着红色基因与时代责任的交汇点。

2003年12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啼哭。这个与毛主席诞辰同日的男婴,不仅是毛家第四代唯一的血脉传承,更被赋予了延续家族精神符号的使命。

初生时取名“冬冬”,寓意“冬天里的希望”,后由毛主席女儿李讷亲自更名“东东”——既与“毛泽东”的“东”字呼应,又暗含“东方初升的太阳”之意。



李讷在命名时曾说:“希望他能像东方红日般,照亮家族与民族的前路。”这个充满深意的名字,从出生起便为毛东东的人生刻上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毛东东的童年在军事院校家属院的青砖灰瓦中度过。父亲毛新宇作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始终以严谨的家风要求孩子。

从3岁起,毛东东便被送入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这种“军事化管理”意在培养他的独立品格。周末时光,父亲会带他参观韶山故居,在毛泽东少年时期读书的私塾前驻足良久;清明祭祖时,毛东东会在祖辈墓前背诵《沁园春·雪》。琴房中,他练习钢琴与绘画,书房里则常年摆着临摹毛主席诗词的宣纸,一笔一划间沉淀着对家族历史的认知。



小学阶段,毛东东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更以“小劳模”形象著称。班主任回忆,他主动承包了班级擦黑板任务,并坚持六年从未间断。

课余时间,他常翻阅《毛泽东选集》连环画版,在日记本上写下稚嫩却真挚的感悟:“曾祖父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也要做照亮别人的小火苗。”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年幼的毛东东在电视前泣不成声。父亲问他能为灾区做些什么,他擦干眼泪说:“我要给小朋友朗诵曾祖父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校的赈灾义演中,他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全场动容。



2015年秋,毛新宇带12岁的儿子观看秋收起义实景演出,当看到“革命先烈血洒疆场”的场景时,毛东东突然拉住父亲的衣袖:“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我们家每年清明都要来韶山。”次年,他在作文中写道:“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革命者的血,要永远做人民的兵。”

2018年,15岁的毛东东身高首次超过父亲。在韶山铜像前,他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做栋梁之才,报效祖国。”这个身高已接近曾祖父毛主席的年轻人,开始真正理解“红色后代”四个字的分量。

2022年高考放榜日,毛东东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军事战略学专业。入学时,他在日记中写道:“曾祖父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要用现代科技捍卫祖国的枪杆子。”



2024年清明,身着崭新制服的他在铜像前敬献花篮,挺拔的身姿引来游客赞叹:“这小伙子,真有毛主席当年的风采!”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毛东东正参与某前沿军事课题。他说:“曾祖父用战略智慧带领中国站起来,我要用科技力量守护她强起来。”这个新时代的“红色传人”,正以青春热血续写着家族与民族的传奇。

从命名时的“东方希望”到国防科大的“科技卫士”,毛东东用二十载光阴诠释着红色基因的传承。他的成长轨迹,既是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



在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之际,这位年轻人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他的肩上扛着历史的重量,眼中闪耀着时代的星光。

参考资料:

《毛泽东家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毛新宇口述:我和东东的成长》,新华出版社,2023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