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级别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毕竟它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享受着国家副部级干部的待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院士”也有翻车的时候,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就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事故”。

有位叫杨裕生的院士,在钓鱼台国宾馆做报告的时候,整个画风让小伙们感到很震惊,纷纷表示“不像院士”“有点逆天”。再看此人的行头,白发长须,像极了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高手,或者是某艺术界的大师,完全看不出来是搞科研的,难道这是来砸场子的吗?


我们再来听一下杨裕生院士的发言,大家来评评看,到底科技含量如何?报告够不够严谨?逻辑性够不够强?


首先,院士根据“实现了后排地板纯平”就“猜测”人家取消了传动轴,紧接着自己也承认了这个车他没有去实地考察,但是却根据“猜测”给人家下了一个结论“似乎属于增程式了”,然后又推导说“比亚迪好像隐藏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并且这个秘密是他搞不清楚的!

先让大家自由放松一下,我尽量憋住不笑。

院士的事我们先跳过。但是,战略企划枪手根据这次事件,却发现了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理解“插电混动汽车”和“增程式汽车”的真正含义,虽然说比亚迪做了这么多年,我感觉有些人并不是真懂,或者处于不懂装懂的状态中。

所以,咱们今天非常有必要普及一下这个知识。

插混与增程技术,到底哪个更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从技术门槛来看,插电混动(简称插混)就像一个全能选手,集成了增程和传统混动的优点。简单来说,增程能做到的插混都能搞定,但它能做到的增程技术却不一定能搞定。因此,插混的技术路线更复杂,门槛也更高,目前来讲已成为了大厂的首选。然而,对于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新势力车企来说,增程就成了他们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虽然功能上不如插混全面,但胜在实现起来相对简单。


再看油耗,插混车凭借其直接驱动模式,让发动机的化学能更高效地转化为机械能,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转换损失,最高只有5%的能量损耗。相比之下,增程车需要先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这个过程中最多会有20%的能量浪费。所以,从油耗的角度来看,插混车显然更具优势,比增程车少消耗15%的能量。

然后咱们再来对比一下动力性能。假设两辆车都搭载了相同的100kW发动机,在亏电状态下急加速时,由于能量转换效率的不同,插混车最终能提供95kW的动力输出,而增程车则只能达到80kW。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插混车的动力表现更为出色,尤其是在车辆电量不足的情况下。


另外,驾乘的静谧性体验同样车速行驶过程中,插混车因为能量损耗较低,发动机以更低的功率运行,这就意味着它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会更小,静谧性毫无疑问也是完胜增程技术的。

安全方面,在高速行驶中,如果电机发生故障,增程车可能会瞬间失去动力,这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而插混车拥有混合动力模式作为备用方案,即使电机出问题,发动机也能继续驱动车辆前行,为驾驶者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

至于说创新性和环保性,以及未来的趋势性来看,插混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多次迭代,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比亚迪推出了百公里油耗仅2.9L,续航超过2100km的车型。而增程技术由于结构较为简单且缺乏创新空间,始终未能有效解决亏电状态下的油耗高、动力弱等问题。由于插混车通常配备较小的电池组,油耗更低,当然更加符合绿色低碳出行的理念。


咱也不知道那个杨院士是怎么理解的。

虽然说,杨院士曾经在军事和国防科技上面曾经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且后来也投身到了高能密度二次电池项目的研发上来,但是电池归电池,跟新能源汽车插混技术的研发可能还是隔行如隔山吧?在那样的场合这种主观臆断的方式“猜想”出某种结论,小伙们觉得能接受吗?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