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浙江丽水市云和县,一则“分房事件”引起人们热议。



周家两姐妹是家里的老大和老二,她们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直被父母宠爱,就连姐妹两个也被父母要求供养弟弟、照顾弟弟。

眼看父母年事已高,又将积蓄全都给了弟弟,姐妹俩就想共同出资为父母买下一套养老的房产;

她们各出资30万,在老家买下了一套两居室,记在了父母的名下。

这套房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的一应设施也非常齐全,因此几年过去,房价也跟着蹭蹭上涨。

在父母接连去世后,这套房子的市值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姐妹俩就想卖掉房子,平分这笔钱款。



可谁知,一向对两个姐姐不闻不问的弟弟此刻却跳了出来,他也要求分这笔钱,理由是写着父母名字的房子,自己作为儿子有权继承。

两个姐姐怒了:

先不说房子的实际出资人是她们,单说这些年父母一直是姐妹俩在照顾,弟弟此刻有什么理由和脸面出来分钱?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还是闹上了法庭。

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房产在父母名下,但鉴于出资方是两姐妹,且父母生前并未留下遗嘱,所以视两姐妹拥有房子的所有权。



因此,两姐妹可以平分卖房钱款,除去房子之外的遗产可由姐弟三人平分。

虽然结果皆大欢喜,可这件事却让手足亲人反目成仇,也让两个姐姐彻底认清了金钱利益之下的人性。



理性经济人

其实,这样为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的新闻案例,这些年已经屡见不鲜。

2023年的黑龙江,时女士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谁料还没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就有四个断联多年的亲戚突然出现,想要在遗产上分一杯羹。

原来,时女士的父亲去世后留下一笔钱,这笔钱本应由时女士及其母亲、奶奶共同继承。



可没想到的是,受不了丧子打击的时奶奶在几个月之内也撒手人寰,时奶奶这份还未定下的遗产,瞬间就成了几个姑叔的香饽饽。

人去世时没有一点表示,分遗产时却一哄而上,其嘴脸可见一斑。

时女士为了平息风波,不想闹得太大影响自己,除去奶奶那份遗产之外,还额外给了15万,“买断”了这份亲情。

而在给钱之后,时女士就发现,她立刻就被这群所谓的亲戚给拉黑了。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提出过“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经济人”或“唯利人”。

这种假设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来自于经济诱因,他们总是倾向于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生活或者工作就是为了经济报酬。



可人在探求利益之外,同样也有道德准则和底线,《增广贤文》中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为了利益蒙蔽双眼,还能称得上是人吗?



自我中心性偏见

在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生活的当今时代,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体,我们可以见识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群。

或是执拗地认为诈骗犯是警察,因而一定要给对方转钱的受害者;

或是用着错误的教育方法,要孩子向着自己认为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奔去,还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的家长;

亦或是盲目认为自己能力优越,搞砸了事务还要拼命甩锅给别人的狂妄自大者。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自我中心性偏见

自我中心性偏见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偏差,指的是个体在进行信息资源的加工时;

下意识会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整个世界,因而忽视了正确信息,也并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简而言之,就是只能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只会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他们就像是将脑袋埋进了沙子中试图躲避起来的鸵鸟,固执地用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评价他人、批判他人。

普通人奉为圭臬的社会道德准则,在他们眼中看来只是急需甩脱的束缚。

自我中心偏见和个体的认知能力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接受着不同的社会化教育,自然也会培养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浅显地窥探一些人性的黑暗之处,但其复杂、丑恶很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鲁迅曾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对此,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大概就只有及时分辨、尽早远离,不要让所谓亲情成为了你的绊脚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