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通讯员 张霖 陈星衡

4月2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管内的襄渝铁路中段巴山站巴山革命公墓。雨后的大巴山薄雾氤氲,松涛低吟。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党团员们以扫帚为笔、红漆为墨,在公墓的碑文上续写着对32位筑路烈士的追思。


团支部书记姜璐璐俯身描红碑文,指尖划过“18岁”“35岁”的字样。这些数字背后,是20世纪60年代末铁道兵开山凿隧的壮烈身影,他们以血肉之躯打通大巴山隧道,用生命架起黑水河钢梁桥。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刚成年,最大的也不过而立之年。“一锤一镐,皆是信仰。”桥隧车间主任张先茂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总支书记宋金明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回荡山谷。1978年至今,47载春秋,这场仪式从未间断。扫墓、描碑、除草,看似简单的动作,承载着“养路先育人、育人先筑魂”的信念。青年团员段茜洋感慨:“他们的瘦弱身躯撑起千里钢轨,我们必以匠心守护每一寸铁路。”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