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蚌埠新闻网
“用小小的疼痛挽救一条生命,值得!”
3月31日
蚌埠医科大学“00后”大学生胡加兴
在合肥成功捐献240毫升造血干细胞
为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
带去生的希望
4月1日,记者联系上胡加兴的时候,他正在安庆家中休养。
胡加兴(中)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胡加兴今年21岁,是蚌埠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的一名学生。2023年,当时正读大一的胡加兴在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的时候,了解到中华骨髓库。尽管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熟悉,但听到工作人员介绍“留下血液样本,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时,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登记表。“当时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没多想就加入了。”胡加兴回忆道。
时光匆匆,2024年10月,胡加兴突然接到蚌埠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他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这么小的概率落在我身上,既惊讶又觉得幸运。”胡加兴说。尽管对捐献过程有些陌生,但他的第一反应是同意,“毕竟能救人一命,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危害。”
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胡加兴的父亲起初充满忧虑。“父亲担心捐献会影响我的健康。”胡加兴说,“后来父亲在辅导员的劝说下,并得知学校也有老师捐献过造血干细胞,他便逐渐打消顾虑,最终选择支持我的决定。”
为了确保捐献成功,胡加兴也在积极进行捐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高分辨配型成功和体检合格后,为了高质量捐献,他调整饮食、改变作息,坚持锻炼,想以良好的身体状态等待采集的这一天。“本来计划的是2月份捐献,但期间患者情况突然恶化,时间就往后推迟了一个月。”
从3月26日开始,胡加兴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每天早晚各注射一针动员剂,共打了9针。尽管期间出现了腰酸、头痛等不适反应,但他始终乐观面对。3月31日8时30分,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由于血压不稳定,捐献过程持续了近5个小时,直到13时许才结束,当天共采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
“看着血液从手臂流出,一开始有点害怕,但想到能救人,心里就踏实了。”胡加兴说。捐献完成后,他还收到受捐者委托工作人员送来的手写感谢信,信中深情写道:“在得知远方的您配型成功后,我们全家都无比激动,是您无私的奉献和爱心,让我在生命的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真情……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好人一生平安!”
收到感谢信后,胡加兴十分感动。他表示,用几小时小小的疼痛换一条生命,非常值得,也希望受捐者能够早日康复。这次经历也让胡加兴更加坚定了奉献社会的信念。
未来,他计划毕业后去参军,“这不仅可以报效祖国,也能够强健体魄、磨炼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