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通讯员 吴宗宸

3月31日,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该项目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新城,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一期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600张医疗床位。


不同于传统房建类项目,医疗建设项目的管线布置集中且种类繁杂多样。如何在保障各类管线的使用功能、美观性和维修便捷的同时,降低管线碰撞的可能性,成为项目技术攻关的一大难题。

据统计,项目除给排水、强弱电等常规18种管线外,还包含与医用功能相关的专用子系统80余项。为保障各条管线在复杂施工环境中的精准敷设与长期安全运行,他们组建“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数字化技术赋能、标准化流程管控和智能化运维预演,构建了一整套全周期管线综合施工体系,累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547条,有效避免返工、拆改,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

面对医疗工程专业性强、规范体系庞杂的特点,博士李永轩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引入AI技术,尝试施工方案的智能化升级。面对肥槽深度大、施工空间狭小导致回填不密实的技术难题,他们通过AI助手“豆包”即时获取了“流态固化土技术”要点和精确配合比等关键信息,通过试验段尝试验证,回填密实度较传统工艺有所提升。

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问世,他们进一步深化AI应用,通过建立本地规范资料库,“喂养”项目专属的“工程专家”,通过持续地训练和优化,已能快速响应各类专业咨询,帮助技术人员在庞杂的规范体系中精准定位所需条款,大大减少人工查询所需的时间。

在工程实体应用中,他们还在“AI专家”的协助下,尝试撰写《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解决了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