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0年起,朱德将军接替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指挥,自此,尽管我党军队的番号经历变迁,总指挥之位却始终未曾更迭。在中国漫长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涌现了众多勇猛善战的将领,朱德将军虽高居总指挥之职,然而在前线的战绩并不突出,何故朱德将军能够一直担纲此重要职务?
这一疑问,不仅我们普通人思考过,连毛主席身旁的亲信也曾感到不解。毛主席后来仅以一句简短的话语,14字足矣,便揭开了困扰众人多年的谜团。
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与毛泽东并肩作战数十载,面对敌军屡次对根据地的围攻,朱德将军总是能够扭转乾坤,化败为胜。其中,“三打永新”战役便是其代表作,成功扰乱了敌军的攻势,破坏了其围剿之计。
在朱德与毛泽东的共同领导下,革命局势一片光明。然而,就在此时,共产国际却不顾实际情况,粗鲁地干涉中国革命,导致最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长征期间,毛泽东的正确见解被一些人忽视,唯独朱德、周恩来等人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期间,正是朱德关键的一票支持,使毛泽东在党内站稳了脚跟,引领革命队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长征胜利后,由于毛泽东与朱德文武双全,密切配合,人民曾将红军昵称为“朱毛红军”,并敬称朱德为“朱老总”。毛泽东对朱德在长征中的表现赞赏有加,曾为其题词:“度量宽广若海,意志坚定如钢”。
在朱德晚年,当周围人质疑其战功不显,为何能担任总司令时,毛泽东不禁回忆起与朱德共同战斗的艰苦而荣耀的岁月,随即深意地说出:“无朱不成毛,朱毛,朱毛,朱先毛后嘛。”
毛主席的这番话,虽未直接回答疑问,却清晰地阐明了朱德能够担任总司令的理由。“朱先毛后”,不仅仅是因为朱德的资历。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朱德总是坚守信念,做出正确的决策。若非朱德在关键时刻的正确引领,革命的未来将如何,至今仍是未知数。
至于“朱老总战功不多”的说法,实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朱德的战功并非不显,而是他肩负着比指挥作战更为重要的使命。长征结束后,朱德便开始主宰后方,统筹全局,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彭德怀所指挥的百团大战,林彪在东北的革命根据地建设,背后皆有朱德的智慧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