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再多挖三百米,大庆油田就是日本人的了,倘若当真如此,中日双方的国运是否会因此改变呢?
这个问题素来是许多国人的争议点,那么问题来了,就差三百米,当年的日本人为啥不继续挖了,还有,只不过是一座油田,又何谈能够改变国运呢?
一、日本缺油
众所周知,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中国的土地,为了不再担惊受怕的生活在岛上,让国民能够定居在一块稳定的大陆上。
但大家知道日本又为何会对美国不宣而战,直接派兵偷袭了他们的珍珠港吗?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石油!
岛国贫油这是当年各国公认的事实,没有石油何谈工业化?没有石油谈何富国强军?
要知道,日本之所以强大,海军可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奈何国内缺乏石油矿藏,下海开采又没那个技术,多年以来都只能靠卖,靠高价进口西方国家的石油维持生计。
这种处境和现在的中国很像,要命的资源被人卡了脖子,试问谁不想突破桎梏?
只不过咱们想到的是外交斡旋、利益交换,日本人想到的则是侵略他国、以战养战而已。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早在侵华战争之前,日本政府就派出了大量的地质学家潜入了中国,他们的目标也很精准,无他,正是东北地区。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的其他地区基本都被欧美列强翻了个遍,什么陕北延长、段家湾、石门子,疑似的石油产地上早就打满了井,却始终一无所获,现在唯一可能性较大的备选项就只剩下了东北三省。
虽说西方地质学家同样不看好,可日本人大家也知道,他们对中国东北素来有着巨大的“想象力”,那里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盛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他们死活都不肯相信如此丰饶的东北竟会没有石油!
因此,在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成百上千的日本专家、探险者来到了这里,1929年,日本政府更是直接派出了一支精英团队,由著名学者新带国太郎领衔,一头扎到了牡丹江上游的原始森林之中。
期间,团队也发现了许多线索,例如通过煤层的分析结果得出当地绝对存在大量石油,还有附近的一处煤矿中发现了几块含有石油的“油页岩”等等。
日本国内瞬间信心大增,又是拨款又是派人,用尽了一切技术手段,足足进行了数十次的尝试,最深的一座油井甚至达到了一千米。
可结果却都是无用功,油页岩是挖出来了,提炼技术却不到位,硬要提炼所需的成本还不如进口,大型油田没找到,几个最有可能出油的点一滴油都没有发现。
而其中最惊险的就要数大庆地区的油田勘探了。
据战后的日本专家介绍,当时,日本国内的石油钻探水平达到一千米已经是极限了,八百米才是常态,而不幸的是,那口探井距离大庆油田只有两公里远,深度则是差不多一千一百米。
也就是说,彼时的日本钻探队距离挖出石油深度就差三百米,真要是拼尽全力搞研发,他们也未必不能取得突破,至于为何放弃原因也不难理解。
首先,战争开始后,日本政府孤注一掷将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了军队中,根本没钱、没精力去搞工业科研。
其次,在东北日本人已经挖了太多太多探井了,结果却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信念已经崩塌,潜意识里相信了美国科学家的说法,觉得东北可能真的没有石油。
带着这种想法去钻井,到最后他们自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看马上到了极限就不肯继续卖力了。
最后,抗联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同样功不可没,日本人挖井挖石油那么大的动静,东北抗联不可能一点察觉都没有,期间的干扰、偷袭无数,钻探的进度必然会被拖慢。
三者结合,再加上二战后期明眼人都能看出日本败局已定,在中国战场陷入了僵持阶段,在太平洋战场又屡战屡败,在东北的采矿队哪还有心思继续勘探?这才造就了日本二战历史上最大的“遗憾”。
退一万步讲就算日本人挖通了那最后的三百米,中日两国的历史又是否会被改写呢?
二、历史改写?
日本在中国挖了大半天,始终没有挖出石油,有人会说。
再往下挖几百米,就是大庆油田,它一年的产量远远超过了日本一年的原油消耗量,换而言之,大庆油田在手,日军的战斗力绝对会更高。
如果挖到了大庆油田,日本国运会不会就此改写?
其实是不会的。
第一,石油资源固然重要,但若想赢下战争,更多的还是要靠国力支撑,人口、领土面积、战略纵深、经济水平每一个都至关重要,日本占了哪样?
答案是一个都没有!一个蕞尔岛国,人口不过八千万,抛去老弱妇孺,可战之兵连一半都没有,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可言,至于经济就更不用多说了。
二战前后的日本经济算得上是如履薄冰,老百姓们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尤其是战争中后期,就连殖民地的财富都被掠夺得一干二净,这边还要支撑两线作战,经济俨然濒临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区区一座大庆油田能顶什么用?石油再多难道还能给日本凭空变出壮丁来吗?
这件事伟人早已看透,否则的话他老人家也就不会提出“论持久战”这一观点,同时信心满满的将其撒遍世界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东北三省不是被日军占领了吗?整个伪满洲国不正好可以弥补他们的劣势?
的确,这也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打了八年之久的根源所在,东北三省物产丰富,直到二十一世纪都尚有存货,可问题是,日本人在东三省玩的是竭泽而渔那一套,对中国人、朝鲜人极尽苛求,恨不得将他们的最后一滴血榨干!
这样的态度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被迫屈服的国人出工不出力、工厂农场效率低下、越来越多的青壮选择反抗加入抗联等等等等。
据权威数据统计,自打日本殖民东三省后,当地的各种物资、工业品产出量逐年下滑,这就是铁一样的证明。
可以说,在某种层面东三省非但不是日本的仰仗,反倒成了他们的拖累,让日本政府只能留下近百万关东军守卫,同时也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此消彼长之下,日本的综合国力本质上并没有上涨多少。
第二,不是日本太弱而是他们的敌人太过强大,中国、美国,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一个工业经济强国,在二打一的情况下日本的失败已经注定。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日宣战归根结底与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关系不大,美国早就想投身入局了,以罗斯福为首的高层一直想要改变当时的“孤立主义”,插手战争谋求影响力和利益,珍珠港只是一个契机,箭在弦上他们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出兵。
就比方说替英法撑腰、日本在华滥杀无辜他们出于人道主义施以援手,又或是干脆以日本的发展危害了美国利益为由,借口并不重要,目的才是关键。
既然美国的参战是注定的,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又岂是日本能够战胜的?结局又岂是区区一座大庆油田能够改写的?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太平洋战争中的所有战役,没看哪场日军的战败是因为战舰没油了,不是吗?
日本与德国其实很像,都是妄图蚂蚁吞象之辈,大国可能会被咬下一块肉来,但要是真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反噬的代价也绝对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苏联是如此,中国美国也是同样。
综上所述,那三百米的距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日国力之间的距离,以及他们把手伸到了不该伸的地方,引起了另一位庞然大物的注意!
而说到这里,另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那就是日本人辛苦多年都没有挖到,为何后来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却把大庆油田给挖出来了呢?
三、人定胜天!
就算日本挖到了大庆油田,他们的战斗力也并不会提升多少。
但对于中国就不一样了,这座油田却是真真切切地改写了我们的国运!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石油的需求量并不比日本小,国内又挖不出石油,西方国家早就给中国冠上了“贫油国”的名头,在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看来,石油的矿藏都要符合“海相生油”理论,即,石油是由海洋生物转化而成,那些富油国要么在海边,要么古时候曾是一片海洋。
而中国呢?海岸线虽然漫长,却并非是中生代、新生代海相沉积,简单来说,中国大陆自古就是大陆,沿海自古就是海洋,二者没有太多的交汇处,自然也就没有生成石油的条件了。
另一方面,美国、日本的实践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两国开采了无数探井却都一无所获。
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撑,国人就是再有信心也不免产生了绝望。
每年三十二万吨的原油产量对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大油田国内没有,进口途径又被西方封锁,中苏之间陆运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彼时的新中国当真是被逼入了绝境。
不过所幸,有人还没有放弃,以李四光同志为首的一众专家学者坚信“陆相生油”理论,同时认定中国大陆上必定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只不过是深度太深、勘探难度太大而已,然而人定胜天,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支持,挖出石油的那天一定不会太远!
闻言,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大油田,即便明知希望渺茫,毛主席也还是选择了支持。
很快李四光便带队开始了全国搜寻,并最终于松辽平原发现了蛛丝马迹。
与当年的日本勘探队一样,他们也发现了一系列符合油田迹象的地质构造、衍生矿物,不过与日本人不同的是,在本国的土地上,这些中国人没有懈怠、没有自我怀疑,而是宁肯拼尽全力也要较这个真!
一众工人、专家齐聚松基三井,没日没夜的钻探、没日没夜的分析,这才在1959年9月26日下午四点看到了第一抹喷涌的黑色,新中国出油了!
人吧一旦有了希望就有无穷尽的动力,待得知松基三井出油的消息后,大庆油田那边瞬间像打了鸡血一样,以铁人王进喜为首的工人同志们齐心协力,先是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用人力硬生生把重达六十吨的设备卸车、安装。
随即他们又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即便受伤、即便吃不饱肚子,即便有生命危险,也要奋勇前行。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庆油田才能脱胎换骨,从之前日本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变成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依仗。
不过这却并不是博主说大庆油田改变了中国国运的根源,还是那句话,区区一座油田储量再多也不至于逆天改命,真正影响了国运的其实是旧有观念的打破。
大庆油田的成功让我们证明了“陆相生油”的可行性,这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虽说目前的中国依旧缺油,但这却不是储量不够导致的,而是人口太多、国力愈发强盛,换而言之,这要不是大庆油田的发现,我们想要这么多人口、想要那么多战舰、战机还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