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又在空袭胡塞武装,这次会不一样吗?
3月15日,当美国再次对胡塞武装发动空袭时,我第一时间给一位外交官发了消息:“这到底是老套路,还是局势真的变了?”这支位于也门的什叶派民兵组织,过去几年被轰炸的次数数不清,以至于对方还得先问一句:“你说的是哪一次?”是拜登去年动用空袭那次?还是几个月后以色列发动的攻击?又或者是早在十年前,沙特主导的联军开始的那一波?
胡塞武装自2014年起控制了也门大片地区,如今已有超过2/3的全国人口、即约4000万人生活在他们的统治之下。2023年11月,该组织开始袭击红海上的商业船只,声称这是对以色列轰炸加沙的回应,是“与加沙人民站在一起”的象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宣传:这种“海上袭扰”并未实质性帮助巴勒斯坦人,却确实帮助胡塞武装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国内饱受争议的地位。
针对胡塞的袭击行为,拜登政府在2024年1月批准启动空袭行动,但打得非常克制,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象征性”的军事反应。每次行动之间往往隔上数周甚至数月。而在2025年1月,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协议之后,胡塞方面也随即暂停了红海的袭击行动,美方也随之中止了空袭。
“炸”不出安全感:红海局势仍悬而未决
尽管胡塞武装一度沉寂了数月,但红海的航运公司依然心有余悸。穿越曼德海峡(Bab al-Mandab)的船只数量,至今仍比2023年初下降了一半。
随着上月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宣告破裂,企业担心胡塞武装会重启袭击行动。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胡塞方面已经宣布恢复对红海部分商船的“封锁”,并重新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发起新一轮空袭,与拜登时期“点到为止”的打击相比,此次行动更具持续性与强度:自3月15日以来,美军几乎每天都对也门发动轰炸。
五角大楼对具体打击目标鲜有披露,但研究也门局势的专家已经拼凑出一幅初步的图景。部分目标与拜登时期类似,集中在雷达站、导弹仓库等军事设施。但这次还有新的打击重点:美军多次轰炸了萨达省——这是胡塞运动在1990年代的发源地(见地图)。此外,美方还针对了中层军事指挥官。华盛顿的也门问题分析人士穆罕默德·巴沙指出,目前至少已有19名上校及以上军官在空袭中死亡。
这轮军事打击的支持者希望借此重新打开红海航道。然而,目标虽好,现实却颇为棘手。航运公司普遍表示,他们并未因这轮轰炸感到更加安心,甚至有部分公司坦言,如今反而比之前更不愿冒险通过这片水域。
红海战火再起,但这次能压得住胡塞吗?
尽管遭遇密集空袭,胡塞武装短期内不太可能主动宣布停止攻击。毕竟,这支组织已经与也门政府、沙特主导的联军、以及如今的美以力量交手多年,以顽强和持久著称——以色列本身也已多次在也门对其发动报复性打击。
美方或许希望通过摧毁胡塞的武器库来迫使其放弃进攻能力。但只要胡塞依然控制着也门的红海沿岸,他们就始终构成现实威胁。即便只是偶尔向过往商船发射导弹,也足以让航运公司神经紧绷。一位驻中东的西方军事官员就指出:“大家低估胡塞了。我怀疑除了空袭,美国是否还有更深的战略思考。”
目前,即便是特朗普政府中最强硬的顾问,也没人提出要派地面部队进入也门。相对更“温和”的选项,是支持一支反胡塞的地方武装联盟——这个想法已经获得沙特的支持。从美军的打击目标来看,似乎也在配合这一方向。例如,近期空袭的马里卜和贾夫省,正是胡塞控制边缘地带、势力较为薄弱的地区。
另一方面,美国也在推动盟友切断来自伊朗的武器供应。伊朗是胡塞的重要支持者。特朗普甚至放话称,如果伊朗不停止对胡塞的援助,美国可能“考虑直接打击伊朗”。
但随着冲突不断升级,风险也在累积。在那场著名的作战决策群聊中,唯一对盟友安全表达担忧的,是现任副总统J.D.万斯。他写道:“如果我们可以提前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沙特石油设施的风险,就该做。”沙特方面担心,胡塞可能会恢复对其境内目标的跨境导弹袭击。要知道,沙特自己曾花费多年,试图从胡塞手中夺回也门,却始终未能成功——而他们也不确定,美国是否会更幸运。
看完这一轮美军打击胡塞的行动,我只想说一句:这不是新局,而是旧剧重演。过去十年,沙特炸了,以色列炸了,美国也炸了,胡塞不仅没消失,反而越打越强。现在换特朗普亲自上阵,空袭天天有,可胡塞依然屹立不倒。这不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认知的问题。
空袭或许能摧毁导弹库,甚至能清除几个军官,但炸不掉的是胡塞的地盘和它在当地的统治根基。只靠炸,是不可能把红海变成安全航道的。真要解决问题,得有人思考胡塞为何打、怎么打、打给谁看,而不是靠一顿密集轰炸刷存在感。
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依旧是“先动手、后思考”的老套路。问题不在于炸得不够狠,而在于压根就没想清楚,炸完之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