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兰州人来说,浆水不仅是一道简单的美食,是岁月沉淀的独特记忆,也是味蕾深处的温暖慰藉。谁能想到,就是这碗普普通通的浆水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教授李祥锴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碰撞出奇妙的科研火花。
3月26日,记者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见到了这位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坚定跋涉的探索者——“浆水教授”李祥锴。实验室中,各种仪器闪烁微光;办公桌前,堆满了各种资料……他正带领着团队在这里探寻微生物世界不为人知的奥秘,力求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初见李教授,他眼神中透露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专注与睿智。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丰富的求学经历使他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2010年回国后,他任职于兰州大学,同步开启了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新征程。李祥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环境微生物,长期致力于环境中功能微生物资源的挖掘。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将目光投向西北特色益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并开创性地将“环境修复”思路应用到人体健康领域,首次提出利用“肠道修复”概念有效缓解生物体内食源性污染或不利代谢物的积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人体健康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李教授的众多研究成果中,很多人对他与浆水相关的研究格外关注。在西北,浆水是一道由芹菜和卷心菜等蔬菜发酵而成的西北特色美食。李祥锴教授团队将其“请”进实验室,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与探索,从中分离出具有神奇功效的益生菌。于是,不起眼的浆水也变身为一把解锁生命密码的“钥匙”。
“起初,我们只是出于科研探索的本能对浆水的功能产生了好奇。没想到,这一研究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李祥锴教授回忆起研究浆水的初衷时感慨道。经研究发现,浆水益生菌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有效降低小鼠体内尿酸的含量。紧接着,为了进一步验证浆水益生菌对人体的作用,团队从浆水中分离到一株具有降解尿酸能力的发酵乳杆菌GR-3,并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其降低尿酸水平的功效。之后,创新性地将发酵乳杆菌GR-3与酸奶结合,制成浆水酸奶,并首次应用于高尿酸人体实验。
“当时的实验结果令我们团队无比惊喜,浆水酸奶具有降低人体内尿酸和控制尿酸积累的作用。这对痛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李教授告诉记者,这一成果在行业权威科研期刊上发表,并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成为健康的一大威胁。为了筛选出具有高效抗氧化和肠道菌群调节能力的益生菌,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思路,李祥锴教授带领其团队将目光再次聚焦到浆水这个神奇的“宝库”上,深入探索浆水益生菌的更多潜力。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现有研究侧重于益生菌的生物活性部分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控,而关于益生菌抗氧化和肠道菌群调节特性的研究较少。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筛选出具有高效抗氧化和肠道菌群调节能力的益生菌,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思路。”李教授告诉记者,根据最新研究表明,从浆水中分离出的乳酸杆菌GR-3能够抑制小鼠体内结直肠肿瘤的生长。目前,尽管乳酸杆菌GR-3在动物实验中表现良好,但由于天然浆水中其含量很低,未来团队将通过浓缩的乳酸杆菌GR-3相关菌剂进一步深入研究。
采访渐近尾声,记者向李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未来,您在科研工作方面有怎样的展望?”只见他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语气笃定有力地说:“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未来,我将带领团队坚定不移地深耕于益生菌研究领域,深度挖掘浆水等特色资源中益生菌的潜在功效与作用机制,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极高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晓霞 文/图
责任编辑:马和相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