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留心看车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小镇,总有人在聊增程车。
哪怕你原本不关注新能源,也一定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它的“夸赞大会”。
从理想L系列一路爆红,到越来越多新品牌上马增程系统,市场几乎用“潮水般”的热情,把它捧上了神坛。
但说句实话,增程车虽好,背后的问题也不小。
如果这些隐患不解决,它的“红”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首先,就是充电效率的问题。
很多人选增程车,是因为怕“续航焦虑”。
觉得“我有油箱兜底,实在不行就加油,不用像纯电那样天天找桩操心”。
听起来很合理,但真用起来,问题就来了。
你以为有了油箱就万事大吉,没了焦虑;
可当你真的想充电时,才发现,焦虑还是照旧,甚至更烦。
说白了,对比主流纯电,增程车的充电效率,真的很拉垮。
现在的纯电都在卷800V高压平台,动不动就“12分钟充80%”;
而增程车,大多还停留在几十千瓦的低压快充——名义上能快充,实际就是“磨时间”。
你下班顺路想充个电,一看功率只有40kW,半小时也才充了个寂寞;
而同一个桩,边上那台800V的纯电,早就充完走人了。
当然,有家充的人可能会说:“我平时不需要快充。”
确实,家充可以缓解很多问题。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加充的资格和条件的。
尤其是在城市里,车位难找、充电桩审批难,别说家充了,能正常停车都费劲。
更别提自驾出行、异地通勤这些场景了——哪来那么多家充让你慢慢充?
说到底,不管你怎么“可油可电”,终究还是要面对“要电的时候没效率”的痛点。
而这种“又能电、但电起来不舒服”的状态,时间久了,带来的不是安心,而是更强烈的焦虑。
如果这个问题迟迟解决不了,那就很现实了——增程车的增长肯定会放缓,甚至开始下行。
其次,就是动力和噪音问题。
提到这个问题,平时可能没感觉。
因为大多数时候在城市出行,靠纯电模式就足够了,安静、顺滑、省心。
但你真上了高速,才会发现,有些“美好想象”,终究是停留在纸面上的。
因为你总会遇到电量不充足、进入亏电的状况。
而这时,车辆会肉得不行。
你踩下加速踏板,车像是反应迟钝的老牛,一边轰鸣,一边慢吞吞地挪动;
你想超车,发动机“呜”的一声响起来了,结果车速却迟迟跟不上,眼睁睁看着前车越拉越远。
甚至有时候,你不是不想超车,是你根本不敢超。
更糟糕的是,那时候你不仅“跑不动”,还特别“吵得慌”。
发动机突然启动的那一刻,声音会非常突兀:
就像一个人悄悄在房间看书,突然楼上开始装修,咚咚咚的锤子声一下就把你心态锤碎。
尤其在高速巡航、或者中高速变速的过程中,发动机时启时停,车内噪音忽高忽低。
连一整段安静的对话,都很难进行。
这种体验,说好听点是“油电结合”,说难听点是“两头都不讨好”。
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车企真的要花时间去解决。
最后,就是纯电续航的问题。
虽然增程车打着“可油可电”的旗号,但说实在的,用车过程中,大多数人更希望的是:
能用电就别用油了。
毕竟电开起来安静、省钱、不抖、不吵,谁能不心动?
只要不是那种极端需求——比如一天狂奔几百公里、横跨两省大长途。
绝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希望车子能像纯电那样,给你舒适从容的驾乘体验。
所以,纯电续航到底够不够,就成了关键。
说白了,现在不少增程车虽然看似不错,但纯电续航往往太短了。
每隔两三天就得找桩充电,那种体验,真的让人抓狂。
尤其是对于没有家充的用户来说,这种“充电频率”的问题就更明显:
没有固定充电点,每次出门都得提前规划、排队等待,真的是麻烦又头疼。
因此,未来的增程车,必须在纯电续航上下足功夫:
起码要达到400km,更理想的状态是接近500km。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从容”:
日常代步一周一充毫无压力,偶尔短途出游也不用担心电量不足;
而当遇到极端情况或节假日长途出行时,再靠油箱兜底,也绝不至于手忙脚乱。
归根结底,用户真正想要的,从来不是“关键时刻有油”这种勉强的保障。
而是“99%的时间,我都能优雅地用电行驶,只有那1%的紧急时刻,再让油来救急”。
这,才是增程车该追求的真正价值所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