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畈乡

3月24日, 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批后公布。





《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政函〔2025〕5号),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沙畈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范围为沙畈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184.86平方千米。集镇区范围包括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面积0.17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沙畈乡特征特色,确定沙畈乡发展定位为:“水韵南山、三色沙畈”;以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功能为主,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乡镇。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初步形成,南山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

至2035年,形成品牌特色的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健全竹笋、箬叶、高山蔬菜产业(以下简称“金色产业”),沙畈乡绿色生态、金色产业和红色文化“三色”特征更加显著,形成协调发展、韧性安全的“三生空间”新格局,建成特色鲜明、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的农文旅融合乡镇。

展望至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乡镇,乡镇品质进一步提升,乡镇特色进一步彰显,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成为金华市山区乡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3.三条基本控制线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6.56公顷(2648亩),主要分布于乡域中部的高儒村、周村村,乡域南部的银坑村等。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164.91公顷(2474亩),在各行政村均有分布。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13880.78公顷,全部为水源涵养类型,包括婺城区沙畈水库、金兰水库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5.12公顷,主要分布于沙畈乡集镇区。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优化全域农业、生态、建设空间,构建“一心一轴,三片多点”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

“一心”:做优集镇,打造公共服务核心,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品质。

“一轴”:依托白门线、白沙溪组成的水陆系统,打造沙畈发展轴。

“三片”:北部文旅融合片区、中部水库涵养片区、南部生态保护片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水源保护。

“多点”:依托沙畈乡优质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形成“旅游+”、“农业+”、“生态+”特色节点。

5.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集镇区-中心村-一般村”三级镇村体系。集镇区涉及周村村。规划3个中心村,14个一般村。

6.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上位总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共五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共二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农田整备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规划明确各类用途分区的范围边界、面积,实施国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稳定乡域中部较为集中的农田,维护粮食安全,创新“稻蛙共富”经济;整合乌云村、青草村、周村村等村庄的园地种植空间,优化茶叶、油茶和箬叶等种植种类和种植范围;在乡域中部适度拓展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空间壮大种植业;对25度以上耕地、不便于耕作管护的耕地等实施有序退耕,同时将立地条件较好的部分宜耕后备资源垦造为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

2.生态空间布局

乡域生态保护空间多样化,规划进一步整合山水林田资源,以生态绿色为主线,以婺城区沙畈水库、金兰水库水源涵养、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筑牢江河安全屏障,建设环溪、绕山生态屏障网络,实施造林绿化。

3.建设空间布局

有序推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地区村庄、空心村及零星农居点空间集聚置换,促进建设空间集聚发展,加大对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乡域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保障落实沙畈乡潭背村至安地镇上干口村连接线、水电站、供水站等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乡域范围内规划新建沙畈乡潭背村至安地镇上干口村连接线,并按县道标准进行提升合并为X038(湖大线),连通沙畈乡和安地镇;新建李宫大桥,优化白门线李宫村段线型;对白门线涉及的山脚村和下乌云村部分路段改造提升。以现状X012(白门线)、X022(张六线)、X032(山石线)为骨架,实现与金华市区及周边乡镇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集镇区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骨架路网格局,“一横”为X012(白门线),“一纵”为村道双溪路。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沙畈乡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生活圈层级。

规划1个乡集镇生活圈。结合镇(乡)村体系布局与单元划分,构建村/组生活圈,完善文化礼堂、室外健身、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基础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3.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重点保护和管控沙畈水库周边、白沙溪沿线片区和高儒村历史建筑集中成片、风貌较好的核心区域。高儒村历史风貌核心区域内建筑物、街巷等应按照原有格局保护或恢复,对部分古建筑整理、开放并加以利用,延续老村传统风貌特色,打造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传统建筑群。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传导,划分全域覆盖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沙畈乡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共划定乡村单元17个。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塔石乡

3月24日,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政函〔2025〕5号),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塔石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范围为塔石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128.96平方千米。集镇区范围包括塔石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域,面积0.17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上位总规传导,立足塔石乡特色,确定塔石乡发展定位为:“生态塔石、文旅胜地”;以集特色农业、文旅观光、康养度假、休闲运动四位一体的婺西南全域旅游门户城镇。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同步, “三位”(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发展初见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初步形成。

至2035年,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宜业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城镇。

展望至2050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特色进一步彰显。

3.三条基本控制线

落实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9.00公顷(10485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669.90公顷(10049亩);生态保护红线范围8099.60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1.12公顷。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布局原则,构建“一核多点、两屏一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做优集镇区,打造塔石综合服务核心。

“多点”:围绕特色村落、旅游景点打造特色节点。

“两屏”:维育乡域东、西两侧山体生态屏障。

“一带”:依托汤苏线、厚大溪打造共富产业发展带。

5.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集镇区-中心村-一般村“三级镇村体系。规划3个中心村,19个一般村。

6.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共二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农田整备区、林业发展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区域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共二类二级用途分区。规划明确各类用途分区的范围边界、面积,实施国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依托百善村、岭边村等旅游资源较好的村,引入“农业+文旅”模式,重点发展农耕体验、农旅观光、科普教育等农旅融合项目;在乡域东、西两侧及南部山区重点发展高山农业及林药、林茶、林果、林菌等林下经济。

2.生态空间布局

整合山水林田资源,在保护好厚大溪流域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打造自然和谐的滨水景观;加快水网生态廊道、森林生态廊道等的建设与修复,构建沿河、环山生态屏障网络;加快森林质量提升,推进彩色森林建设,推进厚大溪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

3.建设空间布局

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和村庄建设边界内集约布局,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空心村及零星农居点空间集聚置换,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掘和再利用,保障落实殡葬用地等特殊用地建设需求。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乡域范围内以S215、X021、X022、X724为骨架,实现塔石乡与周边乡镇的对外联系,全面提升乡域范围内各级公路的通行水平。

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城乡生活圈层级。围绕集镇区规划1个乡集镇生活圈,重点落实乡镇级文体、医疗、养老等服务功能。结合镇(乡)村体系与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分,构建村/组生活圈,完善文化礼堂、健身广场、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3.市政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重点保护和控制厚大溪及其支流构成的水网格局,引导滨水空间和景观界面的塑造。强化城乡开发建设的高度、强度管控,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空间系统。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综合考虑行政管理范围、设施服务配套等因素,塔石乡共划定23个乡村单元。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莘畈乡

3月24日, 金华市婺城区莘畈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金华市婺城区莘畈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政函〔2025〕5号),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本规划范围为莘畈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范围为莘畈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73.04平方千米。集镇区范围包括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区,面积0.09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莘畈乡特征特色,确定莘畈乡目标定位为:山水莘畈,体旅之乡;以生态体旅、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农体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乡镇。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初步形成,“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三位”(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发展初见成效。

至2035年,形成品牌特色的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山青水碧的生态空间,形成协调发展、韧性安全的“三生空间”新格局,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宜业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的农文旅融合乡镇。

展望至2050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乡镇品质进一步提升,乡镇特色进一步彰显。

3.三条基本控制线

衔接上位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实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58公顷(2559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4.70公顷(2471亩),生态保护红线4510.83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9.10公顷。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布局原则,构建“一心两脉三片”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格局。

“一心”:做优集镇,完善集镇公共服务、产业服务以及旅游服务功能,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品质。

“两脉”:由集镇区向各山垅延伸的发展脉。一是莘溪汤井线发展脉,沿线串联主要村庄和农业空间,是莘畈乡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二是兰源(上范-小坞头)发展脉,以生态旅游、民宿度假功能为主。

“三片”:川字形河谷带划分形成的山林生态保护空间。维育生态屏障,加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5.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构建“集镇区-中心村-一般村”三级镇村体系。中心村包括祝村、大立元、井下3个行政村。一般村包括方家、学岭头、兰源、吴村4个行政村。

6.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绿地休闲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农田整备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区域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共两类二级用途分区。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合理优化规划耕地布局,形成“一轴两片”的耕地保护规划格局。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引导耕地多田套合建设,强化耕地“五位一体”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粮食安全控制线,实施有效管控。依托苗木、毛竹、香榧、黄精等农业种植产业,拓展和延长产业链,加大对产地初加工支持力度,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及必备配套设施用地需求,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态发展。

2.生态空间布局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规划林地面积维持基期年面积不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挥林业经济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稳定和拓展林地生态保育、林业经济创收空间。统筹布局造林绿化空间,规划新增造林地块,衔接落实省级以上公益林。衔接落实水环境功能区、水域管理范围控制线。

3.建设空间布局

集镇区重点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村庄重点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优化村庄建设用地结构。结合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引导零散建设用地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集聚,推动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提质增效。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以X008莘畈-井下、X040汤溪东站-毛家坞(龙游)(规划)两条县道为骨架,实现与金华市区以及周边乡镇的交通联系。城镇道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T字形”骨架路网格局,完善路网规模、结构、布局和功能。乡村道路逐步采取截弯取直、拓宽道路、提高路面等级等方式进行改善,构成以集镇区为中心、村与村相联系的快速便捷的乡村道路网络。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规划1个乡集镇生活圈。结合镇(乡)村体系布局与单元划分,构建村/组生活圈,完善文化礼堂、室外健身、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居民日常使用,特别是面向老人、儿童的基本服务要素。

3.市政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整合自身山水旅游资源,积极拓展旅游产业链,将莘畈溪水域、森林、乡村、民宿、田园、公路等元素有机结合,以生态旅游观光和户外运动休闲为特色,保留原生态山水乡土景观。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传导,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共划定7个乡村单元。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箬阳乡

3月24日, 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政函〔2025〕5号),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箬阳乡域和集镇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范围为箬阳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60.69平方千米。集镇区范围包括乡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面积0.06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1.总体定位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立足箬阳乡特征特色,确定箬阳乡发展定位为:“高山共富、茶乡箬阳”;以金华南山风景线为核心、以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省级生态乡镇。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现代化品质镇基本建成。

至2035年,全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形成以茶产业为主导,农文旅全面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乡村空间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省级生态乡镇。

展望至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乡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建立。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成为金华市山区乡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3.三条基本控制线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1.42公顷(1971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25.63公顷(1884亩),主要分布于瀛头村、大应村、周坞村、黄阳村等。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4441.71公顷,包括婺城区安地水库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婺城区沙畈水库、金兰水库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和浙江金华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广泛分布于乡域。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5.93公顷,主要分布于箬阳村。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优化全域农业、生态、建设空间,构建“一心、两轴、两片”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心”:箬阳乡集镇,集聚全乡公共服务功能、融合产业发展功能。

“两轴”:北部农文旅产业发展轴、南部生态保育发展轴。

“两片”:乡域南部生态农林涵养区、乡域北部农文旅发展区。

5.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集镇区-中心村-一般村”三级镇村体系。集镇区涉及箬阳村。规划1个中心村,7个一般村。

6.用途分区规划

深化落实上位总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共五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共二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农田整备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规划明确各类用途分区的范围边界、面积,实施国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农业空间布局

整合改造乡域山谷间质量较差耕地,优化农产品种植种类和种植范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整合茶园村、箬阳村等村庄的园地种植空间,优化茶叶等种植种类和种植范围;对25度以上耕地、不便于耕作管护的耕地等实施有序退耕,落实耕地保护目标。

2.生态空间布局

统筹山水林田草等自然资源,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心,依托乡域内生态公益林和水环境功能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控制线,加强水网廊道、森林资源的保护,推进箬阳溪、梅溪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沿线绿化,促进乡域全域生态保护。同时开展林耕置换,引导山区陡坡农用地逐步有序退出,加强生态环境稳定性。

3.建设空间布局

有序推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地区村庄、空心村及零星农居点空间等下山移民安置,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加大对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提升乡域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1.综合交通规划

乡域范围内以X016(湖大线)、X017(安南线)、X032(山石线)三条县道为骨架,实现与金华市区及周边乡镇的交通联系;以现有通村公路为基础,全面提升X016(湖大线)、X017(安南线)道路通行水平,建立便捷可达、城乡畅通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

集镇区范围内规划形成“干路-支路”的道路网体系,其中干路为回峰路。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箬阳乡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生活圈层级。

规划1个乡集镇生活圈。结合乡村体系布局与单元划分,构建村/组生活圈,完善文化礼堂、室外健身、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基础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3.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落实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水利规划等专项内容。

4.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

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应低碳转型,积极构建低碳化能源体系。加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设,明确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灾设施标准与措施。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落实上位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规划期限内逐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文物保护点等。

重点保护琴坛村历史建筑集中成片、风貌较好的核心区域。琴坛村历史风貌核心区域内建筑物、街巷等应按照原有格局保护或恢复,对部分古建筑修缮、开放并加以利用,延续老村传统风貌特色,打造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传统建筑群。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详细规划传导

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传导,划分全域覆盖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箬阳乡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共划定乡村单元8个。

2.规划实施保障

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信息来源:婺城区人民政府官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