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观点与评论4月1日刊登了一篇投书<台湾没剩多少时间>(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撰文者是曾是担任台文化部门负责人的作家龙应台。她以特朗普政府近期为解决俄乌战争对待乌克兰的态度为例示警,台湾可能成为弃子,应寻求思考与大陆和平共处。

对于赖清德将大陆列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放话加强对与中国(大陆)的商业、文化和其他联系的审查,还宣布计划恢复军事审判制度。龙应台指出,赖做法的问题在于,台湾不能再依赖美国的支持。这并非我们现在才意识到的,因为特朗普不只是背叛乌克兰,他对台湾的承诺也已经让人起疑,他甚至指责台湾从美国偷走了半导体业务。

龙应台表示,恐惧或许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恐惧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于在台湾的政治话语中,即使建议与中国(大陆)和平相处也会被视为天真、或者更糟糕的:被斥为“投降”和“背叛”。她在文末指出,对台湾而言时间所剩无几,完全依赖美国的同时与中国(大陆)对抗,此法不再可行,这点很清楚。

对于龙应台的投书观点,北一女国文老师区桂芝谈到,我是读着她的《野火集》长大的,在台湾民主发展过程中,龙应台发挥了一定的力量,可是今天我必须很遗憾地说,龙女士的撰文太晚了,她投书告诉美国精英,但她为什么不告诉台湾同胞呢?这些过往的意见领袖,他们在民进党执政后,大多数是被收编了?还是被驯化了?几乎大部分人自动选择禁声,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到今天才发言?他们是忽略还是看不到,台湾的民主在崩坏中,自由被(绿色)双标残害中。区桂芝老师说,我更希望她告诉我们,台湾如何能得到和平?与其诉诸美国的知识精英,是不是更该诉诸台湾民众,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自己争取和平。

区老师一针见血地点出此篇投书中的矛盾之处。作者主张与大陆对话和解,不能一面倒向美国,但龙应台的诉诸对象又是偏向民主党的《纽约时报》,她批评特朗普把朋友抛一边,又希望美国的知识精英可以重视台湾,比起两岸和解,希望华府对台提供更为明确的安全承诺与保护,恐怕才是此篇投书中没明说的心里话。



区老师提到,岛内的很多知识精英,意见领袖在民进党执政后选择禁声,对于民进党搞双标视为不见,或许这未必是特指龙应台一人。但区老师点出了一个问题,当岛内主流舆论普遍把两岸关系扭曲成一方对另一方的“侵略并吞”。在台湾是所谓“主权”独立“国.家”的臆想下,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切价值都必须以这个目标存续为前提,当这样的观点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民进党当然不会顾忌体制内的游戏规则,他们对于自己定义的 “亲中”政党、媒体、个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进行清算斗争,封杀迫害,且认为具备天然的正当性甚至是“革-命”性质。这是即使双标大行其道,民进党早已吞噬了他们昔日的标榜的法治、言论自由等价值,也难以受到挑战的根源。一句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成了赖清德为实现绿色独大,打击异己最好的遮羞布。而一些意见领袖们即便没被收编,也已经普遍绿化,只是不知道是否包括必称大陆为“中国”的龙应台。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篇投书中提到赖清德近来升高两岸对立对抗的诸多举动,作者反对的理由不是自由被双标残害,不是民进党践踏了他们在野时期标榜的价值,而只是认为此举可能会刺激大陆。甚至在文末龙应台认为,赖的对抗路线与反对者的和解主张只是坚持相同价值的不同方法。对于民进党当局的各种倒行逆施,和对龙应台过去一贯主张的文明价值的违背,没有提出任何质疑。

当全文充斥着以“中国”称呼大陆,用“入侵”这种词汇形容内战原因造成的两岸分治状态,这篇投书,其实是在“台.湾.已.经.独.立”、大陆“并吞”是唯一威胁的臆想下谈和平。没有民族同胞的视野,没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前提,更不必说作者还能正视民进党“谋独分裂”才是造成台海动荡不安的根源。在两岸关系到底是什么定位这一根本性的前提缺失下,所谓主张与大陆对话和解,注定是没有方法的空想。

当这样的主张从来没有挑战岛内的政治正确,反而是在民进党定义的的两岸框架下提出观点,只是因为谈到不该完全信任美国,都能被岛内舆论视为歪曲民意,包装粗糙的“投降”主义,台湾社会还有多少理性探讨两岸关系的空间,还能否靠内部的自觉产生和平统一的动力?这可能是此篇提不出具体和平方法的投书,和作者一心附绿还“含冤莫白”的遭遇,带给愈发严峻的两岸关系的一点点启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