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韩国政坛迎来了一场剧烈的震动。当地时间周五上午,韩国宪法法院以8名法官全票通过的罕见一致性,裁定罢免总统尹锡悦的职务。这不仅标志着尹锡悦成为继朴槿惠之后韩国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也意味着他两年多的执政生涯以彻底失败告终。111天前,当他试图通过宣布紧急戒严来挽救瘫痪的政府时,或许从未料到这一举动会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尹锡悦黯然离场,韩国政局的下一幕已经拉开:60天内,新总统选举即将来临。而在野党领袖李在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成为这场权力角逐的最大赢家。中韩关系,这个在尹锡悦时代跌入冰点的敏感议题,会否因新总统的上台而迎来转机?答案或许比想象中更值得期待。
这场弹劾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2024年12月3日。那一天,尹锡悦突然宣布紧急戒严,派兵闯入国会,试图以铁腕手段压制反对派。这一决定不仅震惊国内外,更被韩国宪法法院认定为“严重违法”。法院指出,尹锡悦的戒严令违反了韩国《戒严法》,出动军队进入国会触犯了宪法底线,逮捕政界人士更是赤裸裸的滥权行为。作为军队统帅,他不仅未能履行职责,反而践踏了议员的正当权利。判决毫不留情地称其行为“法所不容”,直接将尹锡悦推向了历史的审判台。从宣布戒严到被弹劾罢免,111天的政治风暴中,尹锡悦与执政的国民力量党苦苦挣扎,却终究敌不过在野党联合民众的强大攻势。如今,他将以普通公民身份接受后续审判,等待他的,很可能是监狱的高墙——这几乎已成为韩国总统的某种宿命。
尹锡悦的下台,既是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也是韩国保守派的一次重大挫败。国民力量党内部因弹劾案分崩离析,难以迅速整合出一位有竞争力的候选人。而在这片权力真空之中,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迅速崛起,成为新总统宝座的最热门人选。回顾2022年大选,李在明曾以不到1%的微弱差距惜败于尹锡悦,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三年后对手会以如此狼狈的方式退场。如今,尹锡悦已成过去式,保守派四分五裂,李在明挟弹劾之威,以49.5%的民调支持率遥遥领先对手金文洙的16.3%,几乎锁定胜局。这不仅是他一雪前耻的机会,更可能是韩国政坛迎来新格局的起点。
尹锡悦的两年执政,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他奉行一边倒的亲美亲日政策,将韩国彻底绑上美国的战车,却让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尤其是中韩关系,在他任内跌入低谷。他不仅公开对抗中国,甚至在弹劾审查期间散布“中国干预韩国内政”的虚假信息,试图煽动国内反华情绪为自己脱困。这种甩锅行为遭到中国外交部的严正驳斥:韩国的事是你们自己的内政,别把脏水泼过来。与此同时,尹锡悦还险些将朝韩关系推向战争边缘。据韩国媒体披露,他曾计划伪造朝鲜袭击事件,为戒严制造借口。这一阴谋虽未得逞,却让平壤彻底翻脸,宣布与韩国“一刀两断”,甚至切断交通、宣称南北为“两国”。半岛局势因此陷入几十年来最紧张的状态。
尹锡悦的激进外交,既没有换来安全,也没能带来繁荣,反而让韩国在内政外交上双重受挫。而李在明若上台,会否扭转这一局面?从他过往的言行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与尹锡悦的极端反华立场截然不同,李在明展现出更务实的态度。他自称是“实用主义者”,强调一切以韩国利益为先。在尹锡悦宣布戒严后,他曾冒着保守派的压力公开批评其“无端挑衅中国”,指出若中韩关系恶化,韩国商品将失去中国市场这个巨大支撑。今年2月,他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更直言:韩国“承受不起与中国疏远的代价”,中韩关系的重要性不亚于美韩同盟。这种平衡外交的姿态,与尹锡悦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李在明的立场并非空话。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中国作为其最大贸易伙伴,任何对华政策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尹锡悦的反华路线,已经让韩国企业感受到压力;而李在明显然更懂得审时度势。他曾明确表示,若当选总统,将在维持美日韩关系的同时,优先改善与中朝的关系。这种策略不仅能缓解半岛紧张局势,还可能为韩国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试想,若中韩关系回暖,韩国不仅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还能在中美博弈中扮演更灵活的角色,避免成为大国冲突的牺牲品。更重要的是,李在明的上台或将终结尹锡悦留下的外交遗毒,让东北亚局势回归稳定。
当然,李在明的胜选还未成定局,保守派仍有翻盘的可能。但从当前态势看,他的胜算远超对手。若他最终入主青瓦台,中韩关系无疑将迎来转机。这不是说韩国会彻底倒向中国,而是其外交将更趋理性,不再盲目敌视邻国。对中国而言,这是个好消息;对韩国而言,这或许是摆脱动荡、重拾发展的契机。至于真相如何,60天后的选战将给出答案。你想知道这场博弈的结局吗?那就盯着韩国,看李在明能否兑现他的承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