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作者|七步半
近日“某电动汽车高速上碰撞燃爆致3死”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吵闹声、争执声四起。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人员伤亡也并不少见,缘何这起事故竟然引发如此之大的舆论风波?
回顾这个事故,其注定会成为整个社会舆论暴风眼:智能驾驶的科技平权、被推上神坛的企业大佬、狂热的信徒(这里边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狂热,一类则是对神一般的大佬的膜拜)。3名女大学生的猝然丧生,让追随者的狂欢戛然而止,更让积聚已久的火山岩浆瞬间喷发,而这里边有这家企业的责任、也有整个行业的责任,还有社会的问题。
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向企业讨公道,这瞬间引爆了舆论。为什么?企业是明星企业,大佬是企业家顶流,遇难者则是大好人生刚开启的3名女大学生,去世还是在考公途中,更主要的是她们还是该企业电车产品的追随者。所以事故发生两天后,整个舆论就已经类似越压反弹越高的弹簧。



于是对智能驾驶狂热追随的人们产生疑问,这个技术到底成熟了没,既然没成熟,为何在一些品牌发布会将其当作大卖点来营销?其实不只涉事车企,很多电车品牌都在大谈特谈智能驾驶,去4S店逛一逛,那些销售人员的介绍当中也是不乏鼓吹。事故的发生,让长久以来的吹嘘和谎言现了原形。有人说,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没脑子吗?其实当整个氛围都充斥着这类言论之时,往往会让人信以为真。更何况,忽悠的技巧和艺术,又不是第一天才有,似乎在产品推销和营销时,历来如此。然而,这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一项技术的谎言,是用人命作为代价来证伪时,这便是企业、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悲哀。



企业和大佬的信徒们,至今不明白,一场交通事故,为什么不去找肇事方、找车险,却去找车厂,这合理吗?其实电车是个新事物,尤其是智能驾驶技术,更是个新鲜玩意,在普及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没有现成的规则可以遵循。一些新情况更是增添了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复杂性。比如这场事故发生前两秒左右,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车辆控制权交还给了驾驶员,那么在人接管后发生了事故,责任到底在谁?要说应该在人,可系统将控车权交给人仅短短两秒钟,谁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又是高速行驶中,来成功躲避障碍物呢?这种情况的责任划分恐怕是没有现成规则可遵循的。还有事故发生后,车门打不打得开?车辆是如何发生燃爆的?车辆事故后有没有给车内人员留出逃生机会?等等都是疑问所在。
事故发生后,根据遇难者家属社交平台发声,遇难者是该品牌产品的追随者,说是信徒也并不算过分。回顾起来,这次企业和大佬在事故当中,遭到舆论反噬也有其缘由。直白点说,就是前期吃到了流量的红利,吸引了一大批的信徒,有的是冲着新产品新技术尝鲜去的,有的则是冲着能“宠粉”的企业大佬去的。大佬的人物光环是从造车时就开始营造的,而在汽车即将上市销售时开始逐渐走向失控的。当然现在网红企业家是趋势,很多企业家都在社交平台做IP,来为企业和产品带货。这个企业从诞生开始就是擅长营销和吸引追随者的。造车上线销售之后,则更是达到了顶峰。大佬为第一批买车者开车门,为了追随者甚至考了赛车驾照,为了追随者去拍美美的樱花照……其“宠粉”之举动甚至不亚于顶流明星。娱乐圈的特点是,人设立得过于完美,明星是容易塌房的。流量是诱人的罂粟,人人追逐,可没谁能长久吃到果实而不被反噬的。一次事故,就差点将大佬从神坛拉了下来。
这次事故引发的火山喷发与海啸,为什么还有社会的问题?其实营销谎言与饭圈文化,都离不开社会层面,这次事故撕开的不只是营销谎言的口子,也不只是饭圈文化的口子,还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口子。当狂热与极端充斥于社会之中,那么理性与思考就被挤压了存活的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