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台军演刚结束,中美军机就在台海对峙,局势变为一对一,而解放军则是寸步不让。那么,这一系列事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未来台海局势又会有怎样的走向?
4月3日凌晨6时左右,台海空域爆发了一场中美军机的近距离对峙,一架美军侦察机飞越台湾恒春外海附近时,遭解放军战机拦截。双方飞行员通过无线电展开激烈对话:解放军质问美军机意图,美军则以所谓“国际空域自由航行”回应,这一事件再次将中美在台海的博弈推向风口浪尖。
此次对峙并非孤立事件,据台所谓防务部门统计,自前一日清晨至当天6时,解放军共派出59架次军机、23艘次军舰及8艘公务船在周边活动,其中31架次军机越过所谓“台海中线”。此外,东部战区“海峡雷霆-2025A”军演刚于4月2日结束。
回顾军演,据报道,解放军东部战区出动了远箱火火箭炮、歼轰机等装备,模拟打击台岛重要港口及军事目标。分析来看,此次演练的亮点在于“远程火力实弹射击”,射程覆盖整个台岛,精度误差控制在1米内,展现了“越海杀器”的实战能力。演习还检验了多军种协同、能源通道封锁等战术,凸显解放军对区域局势的掌控力。
现如今,虽然台海对峙已经成为了中美“1对1”,不过,解放军无疑是占据了上风。据报道,就在军演前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结束了亚太之行。他在日本与菲律宾高调渲染“中国威胁”,称将加强“包括台湾在内的印太威慑”,并推动美日联合生产导弹、成立“统合作战司令部”等举措。
然而,从现实角度来说,美国的“威慑”更多停留在口头,其内部政治分裂、资源分配矛盾及盟友信任危机,导致实际投入有限。赫格塞思的言论更像是“外包式威慑”——让盟友充当“前沿哨兵”,而美国则在后方调度风险,明摆着是怕被反制。
事实上,美方如今策略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菲律宾、日本等盟友对美国承诺的可靠性存疑,而且菲律宾虽获美方“坚如磐石”的安全保证,但南海争端中菲方屡次挑衅失败,已暴露其依赖美国支持的脆弱性。另一方面,解放军近年通过高频次、实战化演训,逐步压缩外部势力介入空间。从2022年“围岛”军演到此次“海峡雷霆-2025A”,解放军不仅突破所谓“中线”,还形成全域封控能力,使美方“威慑”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以此次“海峡雷霆-2025A”为例,东部战区陆军某旅的箱式火箭炮分队凭借机动性强、火力覆盖广的优势,在联合预警体系支撑下,与空军、火箭军实现实时通联。这种“多平台协同突击”战法,不仅提升打击效率,也对岛内关键设施形成“无处可藏”的压制效果。毫无疑问,此类演训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展示武力”,而是直接融入对台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每一次行动都在积累实战经验。
另一边,面对解放军正当维权行动,部分西方政客再次搬出“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陈词滥调,指责中国大陆“军事施压”。然而,事实清晰可见:赖清德近年来鼓吹所谓“互不隶属”“新两国论”,甚至将大陆列为所谓“境外敌对势力”,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这种分裂行径才是局势紧张的根源。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也明确回应:“维护国家主权天经地义,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分裂。”解放军演训既是反制“台独”挑衅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负责任之举。
对民进党当局而言,其沉溺于被美视为“制华棋子”,却无视未来“用过即弃”的结局——历史早已证明,挟洋自重的分裂势力终将沦为炮灰。至于中美在台海的博弈,本质是维护主权与霸权干预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同盟、舆论抹黑等手段延缓中国统一进程,但其战略透支与内部矛盾已难以支撑长期对抗。反观中国,通过常态化演训、装备升级与外交斡旋,逐步掌握主动权。
总的来说,正如国防部所说:“‘台独’挑衅一日不止,反制行动一刻不停。”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慑压分裂势力,既是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必然选择,也为和平统一争取更大空间,而那些幻想“以台制华”的势力,终将面对14亿中国人民维护统一的钢铁意志,结局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