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与朴槿惠作为韩国宪政史上仅有的两位被弹劾罢免的总统,其经历既折射出韩国政治生态的延续性,也凸显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矛盾。以下从弹劾原因、法律程序、社会反应及后续影响等维度,分析两人被罢免的异同。
一、弹劾动因:违宪性质与政治博弈的差异
1. **尹锡悦:紧急戒严与军方介入国会**
尹锡悦因2024年12月3日发布紧急戒严令,出动军人进入国会大厦及选举管理委员会,并下令逮捕政治对手,被宪法法院认定违反《宪法》和《戒严法》。
法院指出,其行为侵犯了国会议员的审议表决权和不逮捕特权,且滥用军队统帅权。这一事件被定性为“试图以武力压制反对派”,直接动摇宪政秩序。
2. **朴槿惠:亲信干政与腐败丑闻**
朴槿惠的弹劾源于2016年“亲信干政门”事件,其闺蜜崔顺实被控干预国家事务并收受财阀贿赂,朴槿惠本人则涉嫌滥用职权、泄露机密文件及受贿。宪法法院认定其行为严重违背宪法规定的总统职责,损害公众信任。
**差异点**:尹锡悦的弹劾核心是“违宪行使权力”和军事介入政治,而朴槿惠的弹劾更聚焦于个人腐败与权力私用。前者涉及国家暴力机器的滥用,后者则是传统政治腐败的延续。
### 二、弹劾程序:审理时长与政治环境的对比
1. **尹锡悦:耗时最长、争议更复杂**
尹锡悦弹劾案自2024年12月14日国会通过至2025年4月4日宪法法院宣判,历时111天,超过朴槿惠案的92天和卢武铉案的63天。其间宪法法院举行11次法庭辩论,传唤16名证人,审理复杂性源于戒严合法性、军队行动边界等法律争议。此外,尹锡悦本人多次出庭辩论,并经历拘留与释放的波折。
2. **朴槿惠:党派斗争与民意压力主导**
朴槿惠弹劾案在国会通过后,宪法法院虽面临保守派法官占多数的局面,但最终8名法官全票通过罢免,反映其行为的严重性与社会抗议的强力推动。彼时每周百万规模的“烛光集会”成为弹劾的重要推力。
**差异点**:尹锡悦案的审理更依赖法律技术细节的辩论,而朴槿惠案更多受民意与政党博弈影响。此外,尹锡悦成为首位在任期内被刑事拘留的总统,其法律程序的交织性更为显著。
### 三、社会反应:民意分裂与政治动员的演变
1. **尹锡悦:支持率波动与政治极化**
尹锡悦被弹劾前,民调显示近六成民众支持罢免,反对者占36%。但其支持率在弹劾过程中曾回升至40%,反映部分民众对政局稳定的期待。宣判当日,首尔街头出现支持与反对阵营的激烈对峙,警方动员1.4万名警力维持秩序,社会裂痕进一步加深。
2. **朴槿惠:压倒性民意与保守派溃败**
朴槿惠弹劾期间支持率跌至4%,成为韩国史上最低。民众通过持续示威施压,最终促成跨党派合作。保守派因丑闻失去公信力,进步势力借机崛起。
**差异点**:尹锡悦案中民意分歧更显著,保守派基础未完全瓦解;朴槿惠案则因腐败证据确凿,民意几乎一边倒。
### 四、罢免后续:法律后果与政治遗产的分野
1. **尹锡悦:面临内乱罪指控与历史污名**
尹锡悦被罢免后需以普通公民身份接受“内乱罪”刑事审判,若罪名成立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其政治遗产与朴槿惠形成讽刺性对照——他曾以检察官身份将朴槿惠、李明博送入监狱,最终却因类似“强权滥用”被审判。
2. **朴槿惠:从总统到阶下囚的坠落**
朴槿惠罢免后三周即因受贿罪被捕,最终被判22年监禁(后获特赦)。其案件标志韩国社会对财阀与权力勾结的清算,但保守派势力仍存续。
**差异点**:尹锡悦的法律风险更高,其案件直接关联宪政秩序颠覆;朴槿惠则更多涉及经济腐败,刑责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