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李善长给朱元璋说过三句话,分别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而如今这三句话也刻进了中国的战略核心当中,当然这也是中国实力的真实体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六代机、Deepseek等国产新科技,相信很多人觉得2024年末到2025年初,是中国的科技大爆发迎来了开始。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科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体现,至于说中国的武器生产装备,更是遵循“服役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逻辑。

而这是中国面对美国各方面、全领域制裁时,由守转攻的底气。或许特朗普现在才明白,中国的综合实力要比他想象的多。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的高精尖技术被相继曝出,相信不少国家和媒体应该都明白,中国的技术、武器从来都不是最近、短时间内搞出来的,而是很早就开始布局,并且选择了对外保密。

两架六代机的首飞,076电磁弹射舰(四川舰)下水,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全球火爆出圈都在不断的让人反思,中国科技井喷的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

蕴藏的是1978年,中国领导人出访31国,带回了技术差距上的震撼和科技立国的觉醒和强烈需求。



蕴藏的是1980年,被誉为“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踮脚参观美军航母的辛酸一幕。

之后1986年3月提出“三纵三横”的“八六三计划”,以及1999年高校扩招,和2008年的“千人计划”都是一步一步为如今的科技大国,制造业强国蓄力。

除去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我国的科技发展更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的制度优势,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国的科研投入仅占GDP的2.7%,但产出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2024年中国国际论文数就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专利申请量更是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些都是“广积粮”的真实体现,至于说“高筑墙”,那“一带一路”倡议绝对是最主要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从“一带一路”倡议铺开以后,援助非洲就是我国一直在做的事情,而在这其中,不仅仅是对非洲的基建援助,更有将我国的过剩产能转移到他国。



或许可能会有人表示疑问,说“比起对非洲等地的援助,中国的西部贫困地区不应该得到更多的帮助吗?”

其实,“一带一路”倡议是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有力途径,而它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突破美国曾经提出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

而近几年菲律宾、美国等国在南海频频找事,以及美西方国家频频拿新疆人权问题、“新疆棉”问题找事,就是为了阻碍我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突破。

其实,近期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和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港口交易事件,就是触及了我国突破和牵制的战略布局。



要知道,拉美州是被称为美国“后花园”的,中国在那里的投资、建设很多,一方面是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提供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在美国“后方”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此牵制美国在南海和新疆等地对中国的压力。

当然,“一带一路”倡议不止是国际关系层面,更有经济层面的,即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流通率,以此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而在推动去美元化的时候,能够更加有底气。

目前,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储备货币。随着中国持续的开放,和愈发强大的综合实力,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只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缓称王”朱元璋正是靠着这句话,长期尊奉红巾军领袖韩林儿,长时间以“吴国公”的身份自居以此来麻痹对手。

而像张士诚、陈友谅等几位称王的势力都遭到了当时元朝主要兵力的镇压,反倒是朱元璋低调行事,才能最终发展壮大。

其实,如今的中国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美国对世界老大的这个名头可是非常在意,尤其是将“美国优先”当作至高理念的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霸权可以说是美国二战之后一直奉行的,甚至是独有的,而这个霸权分别体现在军事霸权、美元霸权和国家信用的霸权。

别看,现在的中国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制造业强国等形象,但中国在意的从来不是虚名,而是实打实的实力。



至于说,“美国优先”的理念完全是他们的霸权思维在作祟,而且所谓的美元霸权已经在消耗美国的信用,并在被美国的信用所消耗,像与日俱增36万亿的美债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大家有没有发现,自从2024年末,中国对美国的制裁采取的反制措施愈发严厉,甚至从之前的被动防守变成了“进攻”,而这便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中智慧的真实写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