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年到清明节都能看到这样的诗句,往年看到就看到了,没有多少感触。

可今年……

李云芳站在老公乔金成的墓前,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欲断魂”。



这是老公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

墓碑上的照片依然鲜活,乔金成微笑着,眼神温暖。

一年前,他为救两个落水的孩子跳入河中,孩子得救了,可他却再也没能回来。

"金成,你收到了吗?"李云芳轻声问,手指抚过冰冷的墓碑。

风吹过墓园,没有回应,只有若隐若现的呜咽。

01

老公刚去世时,李云芳在墓地祭拜。

墓园的看守老张踱步而来,看到李云芳微微点头。

却在看着那些燃尽的纸钱后,摇摇头说:"现在的人烧纸钱都不太讲究了。"

这句话让李云芳心头一震:"怎么?烧纸钱还有什么讲究吗?"

老张回答:"听老一辈说过,烧纸钱是有讲究的,但具体怎么做,我也记不清了。"

回家后,她还是无法平静。

如果她的祭拜方式不对,老公是不是就收不到她的心意?

一年来,这样的疑惑一直存在李云芳的脑中。

还有几天就到清明节了,今年可是老公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她一定要想办法问清楚。

第二天,李云芳来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有几位老人正聚在一起下棋聊天。

她主动询问烧纸钱有什么讲究,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却没人能说出具体方法。

"你可以去普觉寺问问。"王老说,"那里的明心法师见多识广,或许知道。不过你得抓紧时间,听说他下周要闭关。"

李云芳心中一动,立刻驱车前往。

02

普觉寺坐落在城东郊外的山上,古朴幽静,香火不算很旺。

李云芳向一位年轻僧人询问明心法师的下落。

"师父已经开始准备闭关,不见客了。"年轻僧人回答。

李云芳急切地恳求:"我丈夫刚离世,我想知道怎样才算正确的祭拜,请您通融。"

年轻僧人犹豫片刻后前去禀报。

不久返回,引李云芳前往禅房。

明心法师是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面容慈祥。



李云芳跪下,讲述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祭拜后还是感觉心中不踏实。

法师闭目沉思,片刻后睁眼道:"烧纸钱前,要先念诵逝者的全名和生辰,这样才能确保物品正确送达。"

"全名和生辰?"李云芳重复着。

"是的,"法师点头,"这就像是寄信需要写明收件人。阴阳两界虽隔,却有其相通之理。若不明说,心意如何送达?"

李云芳这才恍然大悟。

她从来都是默默思念,所以她的心意一直停在半路,老公看到了却拿不到。

离开禅房前,明心法师最后叮嘱:"你丈夫为救人而亡,此乃大善。若真思念,当继承他善心,多行善事,方为真正纪念。"

回到家已是傍晚,李云芳翻出乔金成的身份证,将名字和生辰写在了纸上。

清明前两天,李云芳来到墓地。

站在丈夫的墓碑前,她按照明心法师的交代,清晰地念道:

"逝者乔金成,生于农历戊寅年五月初五,亡于丁亥年七月十八。妻子李云芳今日备纸钱及祭品,祈望收纳。"

念完后,看着纸钱在火中化为灰烬,李云芳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03

当晚,李云芳陷入深度睡眠。

睡梦中,她站在一座桥上,桥下是湍急河流。



对岸站着乔金成,他穿着救人那天的衣服,手中拿着她烧的纸钱。

微笑的对着她挥手,似乎在说"我收到了",然后转身走向远处的光亮。

李云芳醒来时,枕头已被泪水浸湿,但心中却很平静。

接下来放假几天,李云芳决定在家好好休养。

好友林小雨过来看她:"马老师的母亲上个月去世了,她这段时间一直很消沉。"

李云芳想起自己的经历,心中涌起一个想法:"我想和她聊聊。"

马老师是位四十多岁的历史教师,看着有些疲惫和哀伤。

李云芳开门见山地问她的感受。

"我一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马老师坦言,"好像哪儿不对劲。"

李云芳将自己的经历和从明心法师那里学到的方法告诉马老师。

对方听完,眼中闪过希望的光芒。

"我明天就去试试,"马老师感激地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

碰见马老师刚祭拜回来时,看到她脸上已平和许多。

04

李云芳决定开一个专栏,每周写一篇关于心灵抚慰的文章。

主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回答读者的提问,讲述她听到的感人故事。

她力求文字平实,带着一种历经磨难后的沉静与温暖。



晚上,李云芳又梦见站在桥上的金成,他微笑着说:"你的文章会帮助更多的人,我为你骄傲。"

清晨,新的一天开始,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房间。

她打开电脑,开始写下新一篇专栏文章的开头:

思念是一座桥梁,它连接着我们与逝去的爱。

但真正的思念,不是让我们停留在过去的悲伤中,而是带着他们的爱与精神,勇敢向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