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谈到了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世界观,以及中国古代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天下观。在西方人看来,地球上的每个国家和民族能够通过沟通谈判建立平等的邦交关系。而在古代中国人的理念中,世界乃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天下,皇帝即为天下的天子,他们以天朝上国自居,认定天下之外的其他国家皆为蛮夷。这些蛮夷国家需尊中国为宗主国,自身则以藩属国自称。显而易见,西方人的世界观更契合人类文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得这种思想顽固不化,而且古代的帝王能够以天子身份 号令天下百姓,这也是巩固权力的一种手段。


天下观

英国迫切需要和清朝贸易通商

古代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在18世纪的西方极受欢迎,西方世界将源自中国文化的“汉风”视作一种时尚。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大英帝国,目睹中西方贸易所蕴含的巨额利益,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尤其渴望与中国人开展贸易。为减少摩擦、彰显诚意,英国决定向中国派遣一个官方使团。


十八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曾出使俄国并担任过印度孟加拉长官的马戛尔尼为正使,以祝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自朴茨茅斯港出使中国。马戛尔尼是英国外交级别颇高的官员,他们期望中英两国构建平等的外交关系,双方互派使节,打破清朝一口通商的局面,实现全面贸易。英国方面还期望能够参照澳门,在舟山租用或者购置一个基地用于囤放商品。当然,英国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搜集有关清朝的情报,评估中国的实力,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乔治·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使团可谓诚意十足,他们随行携带了一个舰队,这个舰队由三艘船组成,分别是皇家海军64门火炮的狮子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三桅帆船印度斯坦号 和两桅杆帆船 杰克号,这是西欧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使团随员涵盖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以及多位画师。携带了最能代表西方技术和艺术的天文地理仪器、地毯、船舰模型等,总计600箱,用来展示英国的文明。英国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求他尽量迁就中国的礼俗,但必须表明中英的平等。


马戛尔尼使团

马戛尔尼会见乾隆皇帝

英国使团的到来令大清朝廷上下深感欣慰,他们认为英国人是来进贡的。乾隆为彰显天朝的怀柔之恩,下令要体面接待英国第一个朝贡使团。马戛尔尼使团在天津登陆后受到热情款待,但令英国人不悦的是,刚一上岸,他们的队伍便被插上用中文写着“英吉利贡使”的彩旗。1793年8月,马戛尔尼抵达北京。在清朝官员的接待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令英国使团尴尬的情形。他们告知马戛尔尼在面见乾隆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大清的官员们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无人能够与皇帝平起平坐。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关系。他认为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在热河避暑的乾隆闻知后勃然大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乾隆时期的清政府对当时欧洲各国的历史性进步茫然无知,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古代封建王朝大臣们跪在帝王脚下磕头喊万万岁的场景有多么幼稚,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据英国人称 马戛尔尼等人依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和珅的奏折却表示,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由于双方记载不同,已难查明真相。但无论如何,叩头礼仪对中英首次通使往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乾隆会见马戛尔尼

随后英国使团向清政府进献了一批国礼,其中就有前膛步枪、望远镜、地球仪,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清廷这些自命不凡的大臣们表现出一副清高的样子,认为这些天文仪器和圆明园的没啥不一样,装饰反而比不上圆明园里的。英国人给他们演示前膛步枪时,他们很惊讶这种武器的威力,但就是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乾隆在看到礼物之后,认为英使不过是夸大其词,觉得都是些很平常的东西。进贡和祝寿结束后,清政府认为英国使团的任务已经完成,应当打道回府。



乾隆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然而马戛尔尼急切要求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和通商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诉求,只要将谈判持续下去,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对中国有益无害。乾隆皇帝觉得极其荒谬,因为在他看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和夷进行贸易通商只不过是天朝的茶叶、瓷器、丝绸是这些外夷所需求的,是给他们的一种赏赐。


清廷接待马戛尔尼使团

马戛尔尼回国

马戛尔尼的使命彻底失败了。不过,这个使团并非毫无收获,他们在中国停留的时间颇长,尤其是回程时,从北京沿着大运河 南下至江南,然后再辗转回到广州。他们沿途考察了中国的社会、官场、军队,也包括中国的军事要塞。那时的中国人完全没有保密意识,马戛尔尼使团了解到中国社会贫困孱弱的现实,目睹了官民关系的紧张,看到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还见识了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他们随行带着画师,将所看到的一切都描绘了下来。


马戛尔尼使团画的清朝社会

马戛尔尼回国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知了英国国王,英国了解到了真实的中国,中国以往的神话自此不再。大清国错失了一次接触近代工业文明,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绝佳机遇。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中国传统儒家教义的折射,瞬间都变成了荒诞不经的东西。英国的君主立宪在中国皇权至上的面前变成了“大臣擅权”,英国的经商贸易,在中国的以农为本的理念面前变成了“舍本逐末”。英国的追逐利润在中国的性理名教面前变成了“小人之举”,英国的女王主位更被说成是未开化的“夷俗”,西方先进的器物也被视为“奇技淫巧”。


马戛尔尼使团画的北京城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以后,英国人还是不甘心,他们坚持认为清朝并不拒绝对外交流,打算再次派使团来华。由于缺乏率领使团的合适人选,加上英国被卷入拿破仑战争,使得所有的访华行动被无限期拖延。直到1816年的清朝嘉庆21年,英国最后一次派遣阿美士德来华,其主要使命是确定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权益、中国不得任意停止贸易等。阿美士德因为拒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嘉庆皇帝还将阿美士德使团赶出了大清国。



后来美国人也来了,所有来使都卡在了双膝跪地的礼仪问题上。夜郎自大的清朝是要付出代价的。第六任美国总统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并非鸦片,而是叩头。其实礼仪的背后是中国的开放和平等通商关系。可以对比一下现代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发生的显著变化。


第六任美国总统亚当斯

结尾

随着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两次旨在和平谈判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英国既不能放弃对华贸易,也无法服从中国的对待,中英两国的外交冲突愈演愈烈,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