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0 日,特朗普重返白宫时高调宣称 “百日访华”,誓言在 100 天内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推动 “历史性经贸协议”。然而中方始终没有发出邀请,特朗普决定先访问另外一个国家——沙特。
一、中方为何 “已读不回”?信誉破产与战略博弈的双重暴击
特朗普的 “百日访华” 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场独角戏。中方的 “已读不回”,本质是对美国政府信誉的彻底失望。
1. 特朗普的 “狼来了” 游戏
在 2017-2021 年第一任期内,特朗普曾多次承诺 “对华友好”,却在贸易战中对华加征最高 25% 的关税,甚至在台湾问题上 “切香肠” 式突破红线。2020 年大选期间,他为争取选票,竟公开污蔑抹黑中国,将疫情政治化。这种 “说一套做一套” 的风格,让中方对其承诺彻底失去信任。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所言:“特朗普的话,比股市波动还不可靠。”
2. 关税战的 “死亡缠绕”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华政策变本加厉。2025 年 4 月 2 日,他突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 34% 的 “对等关税”,叠加此前的 20%,总税率高达 54%。这一 “休克疗法” 直接冲击中国对美出口,仅电子设备行业就损失超 200 亿美元。更令中方愤怒的是,特朗普一边挥舞关税大棒,一边要求中方 “取消对美制裁”“开放半导体市场”,这种 “既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 的逻辑,被商务部发言人斥为 “强盗逻辑”。
3. 台湾问题的 “玩火自焚”
就在 “百日访华” 计划推进期间,美国国会通过《2025 年对台军售法案》,向台湾地区提供价值 8 亿美元的 F-16V 战机零部件。特朗普不仅签署法案,还公开宣称 “台湾是主权国家”。这种赤裸裸的 “以台制华”,彻底触碰中方红线。王毅外长在与俄外长会谈时明确表示:“任何分裂中国的行径,都将遭到 14 亿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二、沙特的 “钞能力” 与特朗普的 “钱袋子”
被中国 “拒之门外” 后,特朗普迅速将目光投向中东 —— 沙特王储小萨勒曼的 “6000 亿美元支票”,成为他的 “救命稻草”。
1. 1 万亿 vs 6000 亿:特朗普的 “数字游戏”
特朗普在 3 月 31 日的白宫记者会上宣称,沙特将在未来四年向美国投资 1 万亿美元,用于购买军火、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项目。但沙特官方通讯社同一天澄清,实际承诺金额为 6000 亿美元,且其中 4000 亿用于能源合作,2000 亿用于国防采购。这种 “数字注水”,暴露了特朗普的商人本质:通过夸大投资金额,既能安抚国内选民,又能向沙特施压以获取更多利益。
2. 军火换安全:沙特的 “破财消灾”
沙特之所以愿意 “大出血”,是为了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自 2018 年 “卡舒吉案” 后,沙特与美国关系一度紧张。拜登政府曾暂停对沙特军售,并公开批评其人权记录。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立即恢复对沙特的武器出口。小萨勒曼的 “6000 亿支票”,本质是 “买平安”—— 用真金白银换取美国在地区事务中的支持,尤其是对抗伊朗和胡塞武装。
3. 俄乌冲突的 “中间商赚差价”
沙特的 “钞能力” 还体现在地缘政治上。自 2024 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沙特已成为美俄秘密谈判的 “中转站”。3 月 23 日,美俄代表团在利雅得举行闭门会议,讨论停火协议框架。特朗普这次访问,极有可能推动俄乌首脑会晤在沙特举行。这种 “中间商” 角色,既提升沙特的国际影响力,又为美国提供了 “体面下台” 的机会。
三、中东棋局:特朗普的 “金元外交” 与中方的 “战略定力”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危机。
1. 沙以关系正常化的 “空中楼阁”
特朗普在 2020 年曾促成《亚伯拉罕协议》,推动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关系正常化。这次访问沙特,他试图复制这一 “成功经验”,但面临重重障碍。沙特王储明确表示,与以色列建交的前提是 “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特朗普政府却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 “清空计划”,这种立场分歧让沙以谈判陷入僵局。《以色列时报》评论称:“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正在把阿拉伯世界推向中国。”
2. 中方的 “无声反击”
面对特朗普的 “金元外交”,中方采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策略。一方面,中国与沙特签署《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扩大在新能源、5G、航天等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加强与中东国家的多边合作。3 月,沙特正式加入上合组织,成为该组织首个阿拉伯成员国。这种 “去美国化” 趋势,让特朗普的 “金元外交” 黯然失色。
3. 美国的 “战略透支”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本质是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风险。6000 亿美元投资看似诱人,但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军火,对美国实体经济拉动有限。更严重的是,过度依赖沙特等 “金主”,可能导致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信誉进一步下降。《外交政策》杂志警告:“当特朗普把外交变成‘现金交易’,美国的软实力正在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