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上海,正值高考恢复的年代,袁钧瑛凭借着努力与天分,在众多考生中崭露头角,成为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久后,国家为她提供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她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本以为学成归国是她的必然选择,但她却决定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
这件事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指责她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她是自私自利。
然而到了晚年,她却频繁回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袁钧瑛出生于1958年的上海,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均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爷爷袁开基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外公李青崖是法文翻译领域的佼佼者,伯父袁承业更是后来的中科院院士。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便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中,当同龄人还在玩耍时,她已经翻阅着父母的课本。
耳濡目染之下,她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生物和化学领域,或许这与她爷爷的基因传承不无关系。
但命运总是充满波折,10岁那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家庭遭遇变故,长辈们受到冲击,父亲更因意外离世。
一夜间,家庭从辉煌跌入低谷,她从一个备受宠爱的女孩变成了要帮母亲撑起家庭的小大人。
高考中断后,她只能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日复一日面对机械的声音和重复的工作。
尽管如此,她心中始终怀揣着重返校园的梦想,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幸运的是,1977年高考恢复了,这对袁钧瑛而言如同天赐良机。
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她将落下的课程一点点补回。
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她一举夺得上海理科状元,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生物系。
这一刻,全家欢欣鼓舞,邻居们纷纷称赞:“老袁家要出大人物了!”
在复旦的日子里,袁钧瑛从未懈怠。
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钻研书本。
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入研究生物化学。
此时的她已不再满足于国内的科研条件,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很快,机会来了——国家启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项目(CUSBEA),从25000名学生中选拔尖子,袁钧瑛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公派哈佛大学留学的资格。
临行前,她心中既兴奋又不舍,毕竟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弄堂和黄浦江畔。
到达哈佛后,袁钧瑛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丰富的外文资料,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的指导,让她全身心投入到细胞凋亡(即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中。
她常常废寝忘食地待在实验室,专注于每一个细节。
1989年,她获得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就在博士毕业之际,难题摆在了她面前。
一方面,国内期待她尽快归国效力;另一方面,麻省理工向她抛出了终身教授的橄榄枝。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远不如美国,如果回国,她的研究项目可能因设备不足而停滞,多年的努力或将付诸东流。
导师和同事也劝她留下,告诉她只有在美国才能站在科学前沿。
经过深思熟虑,袁钧瑛最终选择了留下,并加入美国国籍。
这一决定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指责她“吃里扒外”,甚至“忘恩负义”,连她的父母都觉得颜面尽失。
毕竟,公派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人学成归国建设国家,她的选择无疑打了国家的脸。
虽然网上流传她曾对媒体表示“我从不后悔留在美国”,但这句话的真实性难以确认,舆论却已彻底倒向批评的一方。
然而,袁钧瑛并未被骂声所动摇,而是继续专注科研。
2005年,她在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一种名为“Nec-1”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调控细胞程序性坏死。
这一发现震动医学界,为癌症和神经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此后,她逐步晋升为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事业上,她达到了华人科学家的巅峰。
步入晚年后,袁钧瑛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在美国生活40多年后,她开始频繁回国。
2006年,她首次带领团队回到上海,声称要为国内生物医学研究贡献力量。
之后,她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创立了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将自己在美国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带回祖国。
此外,她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积极教学、举办讲座,忙得不可开交。
她正以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她带回来的技术和知识切实推动了中国科研的发展。
例如,她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了国内生物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她促成的中美合作项目也让中国在细胞研究领域与国际接轨。
袁钧瑛对此有一句令人动容的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根,我的根在中国。”
无论在美国取得怎样的成就,上海的黄浦江、弄堂里的吆喝声,还有妈妈做的红烧肉,这些记忆始终深深印刻在她的心中。
晚年回国,或许不仅是为了事业,更是为了弥补内心那份对“家”的思念。
到2025年,袁钧瑛已接近70岁。
目前关于她的具体动态鲜有公开报道,但从以往轨迹来看,她很可能仍在中美两地奔波,一边在哈佛指导学生,一边在国内开展研究。
她的丈夫俞强(同样是当年公派留学的同学)早在2002年就已回国,在中科院工作,夫妻俩分居多年,她回国或许也有陪伴他的考虑。
人生的道路,终究只能由自己选择。
袁钧瑛的抉择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它明确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根始终无法割舍。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落叶归根”的意义——并非一定要回到故土定居,而是将自己的心与能力重新连接到那片生养她的土地上。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