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4日讯(记者 张静)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慎终追思、“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西方的复活节虽然与中国的清明节时间上相近,主题相似,但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蕴含哪些不同的文化理念?为此,中国网《博望东西》栏目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从民俗学视角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解读东西方节日背后的共性与特性。

记者:如今说起清明习俗,大家熟知是扫墓祭祖,除此之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民俗?

萧放:清明习俗很丰富。清明是春天里一个大的节日,也是一个节气。如今的清明节,其实是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sì)节三者融合而来的。在饮食方面,比较熟知的有吃青团,南方还有食用清明果、清明饭的习俗。在社会活动方面,有家庭祭祀活动,比如:上坟祭扫等。娱乐活动方面,有出门踏青、放风筝、拔河、斗鸡蛋,荡秋千等。

总的来说,清明节习俗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祭祀为主,清明节自古就体现着“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深厚人文精神。无论身处何地,人们一般都会以各种形式寄托对逝者的思念,托举起这个节日的厚重感。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踏青,特别在北方地区大家“猫冬”比较久,春天来了,杨柳绿了,花也开了,大家出门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万物复苏的生命力。所以清明节既是对亡人的纪念,也是对新生命力的期待。

记者: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方的复活节都是春天的节日,象征着人们的重生与希望。您认为这两个节日背后体现了东西方哪些文化差异?

萧放:从节日形成的时间观念来看,早期清明节和复活节形成的观念大体一致。都是根据自然规律,依据物候变化而来。

清明节代表了中国人重视家族和礼法的观念,蕴含了家族延续的理念,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感念,最终形成祭祖踏青的节日。西方代表性的复活节则植入了基督教文化,用宗教的故事表达春天(新生命)的降临。


2024年4月4日,演员在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的乐舞告祭环节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记者:现在节日的世俗娱乐活动逐渐增多,如何守护传统节日原本的精神实质?

萧放:清明节本身兼具严肃的家庭祭祀和轻松娱乐活动的属性。在文化传承中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在娱乐活动中坚守节日严肃性的问题。一些祭祀、纪念活动如果都淡化了,那么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深层内涵可能会变得很“轻”了。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其实既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又有踏青这种代表着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既是对死亡的追悼,又是未来的传承,代表了“死”与“生”的并置。

清明节开展祭祀活动,实际上也是跟祖先的一种交流。去烈士陵园致敬革命先烈,参加祭祀黄帝、炎帝或者地方先贤的公开活动,去鞠一个躬,献一枝鲜花,是在回顾历史,也是对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记者:您认为年轻人应该如何接续传统节日习俗以及深入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传统?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开设了一门《传统礼俗与岁时节日》的通识课。我作为授课老师,在清明节的前几天,我就会主要讲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以及主要习俗等内容。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些活动,如:组成清明实践小组,清明节这个小组的学生会在校园里,组队在老校长陈垣面前,通过献花、撰写祭文、读悼词等仪式,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增加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体会老一辈学者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2025年4月2日,少先队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默哀。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在企事业单位可以以党支部为依托,展开学习清明节文化知识或感悟前辈创新、务实、协同等精神的相关活动,中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感受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

现在的年轻人选择在清明假期出游,在接触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和希望,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娱乐身心、强身健体为诉求的娱乐活动也是很重要的。

记者:清明节传递对祖先的感恩与生命延续的期待,兼具哀思与生机的双重意蕴。复活节则强化宗教神圣性,体现“死亡—复活”的信仰逻辑。为何东方更强调“家族延续”,而西方更注重“个体救赎”?

萧放:中国的“家族延续”源于农耕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宗族观念则是我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家族关系的维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祖先的感念,我们的传统观念可能没有“复活”,而是我们的祖先其实并没有远去,祖先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是精神永存,我们通过扫墓、祭祀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希望祖先可以佑护后代子孙的平安,实际上是一种互惠的理念。复活节则更多以宗教文化为内核,更多是强调基督的复活,带来了新生命,可以让信徒得以跳出恐惧的束缚,远离贪婪的诱惑,走出黑暗的阴霾,摆脱痛苦的深渊,预示着新生命的绚烂绽放,在逆境中总有重生的可能。

【责任编辑:姜一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