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新西兰南岛凯库拉(Kaikoura)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悲剧——一艘载有11名观鸟爱好者的游船,在平静海面突遭巨鲸撞击,瞬间翻覆。

尽管所有乘客最初都幸存,但最终5人因燃油泄漏毒气、救生衣设计缺陷等连锁原因不幸遇难。

近日,新西兰交通事故调查委员会(TAIC)发布长达90页的最终调查报告。

其中揭露了这场悲剧中一系列令人心碎的细节,提出了7项安全改革建议。

“船底突然一声巨响,瞬间被抛进海里……”

当天上午10点05分,阳光明媚,海面平静。

观鸟摄影团的成员们正沉浸在拍摄远处两头座头鲸的喜悦中。


i-Catcher船长Mark Ealam为让乘客更好地拍照,特意调转船身。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头鲸鱼突然从船底正下方冲出!

就像被卡车撞上一样,船几乎瞬间翻覆。”一名幸存者回忆。


11名乘客全部落水,其中6人(含船长)奋力爬上倒扣的船底。

而另外5人则被困在船体倒扣后,形成的“空气舱”内。


致命细节:救生衣+毒气成“死亡组合”

船长于上午10:11拨打111报警,同时敲击船体,希望能听到被困者的回应。

“在船体下方,5 名被困者也敲击船底作为回应。”报告写道。

船长随后安慰他们说援助即将到来,同时保持与警方通话。

但到了上午 10:22,船底下的敲击声停止了,船长随即告诉警方需要紧急派遣潜水员。

警方接警员试图联系当地警官,但对方因事务繁忙未能及时响应,且当时没有其他警官值班。

三次尝试联系当地 Coastguard(海岸警卫队)均未得到回应。潜水员5小时后才抵达

这次TAIC的调查发现,5名遇难者均穿戴了充气式救生衣


但正是这些本应救命的设备,在极端情况下竟成了“死亡陷阱”

救生衣在这起事故中,起到的事阻碍逃生的作用。

充气后体积过大,导致落水者无法从狭窄的船底壳中脱身。

这时,船下还出现另外一个致命因素:燃油泄漏


船体燃料系统缺陷,导致汽油蒸汽灌满了船底壳下面的空气舱,形成剧毒环境

再加上低温海水加速失温,水温仅10°C,进一步降低生存几率。


更令人震惊的是,6件救生衣未按规定检修。

其中一件的CO₂气瓶已严重腐蚀,随时可能爆裂。


船上紧急信标(EPIRB)因翻覆无法取用,延误了救援响应。

家属悲痛:“我们仍在等待一个答案”

遇难的5名乘客年龄均在63-76岁之间,来自基督城和Lower Hutt,都是新西兰自然摄影协会的资深成员。

他们怀着对海洋与野生动物的热爱登上这艘船,却再也没能归来。


i-Catcher船主Mark Ealam和妻子Sharlene在报告发布后首次发声:

“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希望这份报告能给逝者家属带来一丝慰藉。

“我们认可并重视这些安全建议,但我们不适合对其发表评论。

“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极其痛苦的时刻。我们再次向遇难者的亲友以及幸存者致以哀思和慰问。”

“如同我们在2022年9月所请求的那样,我们希望外界能尊重我们家庭的隐私,让我们在悲痛中悼念。”

Fish Kaikōura公司(i-Catcher运营方)已停止经营,海事局记录显示其商业执照于2023年注销。


TAIC向新西兰海事局、警方等机构提出7项关键建议,包括:

1. 救生衣使用培训:必须教会乘客如何快速放气并脱掉充气救生衣

2. 双重通讯设备:除EPIRB外,船只应配备个人定位信标(PLB);

3. 燃料系统强制检查:避免类似毒气泄漏悲剧;

4. 制定地区救援计划:凯库拉等热门海域需完善应急方案。

5. 警方潜水队快速响应机制:警方需将潜水队纳入一级水上救援响应单元,直接由指挥中心调度。

6. 救生衣检修标准升级:建议修改海事规则,要求每6个月强制检测充气装置,并标注检修标签。

7. 国际协作修订救生衣设计标准:当前救生衣设计未考虑“需主动脱卸”的极端场景,建议新西兰联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推动“快速解脱型救生衣”认证标准。

“无论是船主还是乘客,都必须意识到——大海的美丽背后,藏着致命的变量。”调查报告说。

ref:https://www.nzherald.co.nz/nz/kaikoura-boat-tragedy-whale-strike-toxic-fumes-led-to-five-deaths-report-says/GEO5UREO6RCAPJHM6ERQCTDA2Y/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