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南京一名女子利用天气预报,频繁购买飞机延误险,5年内竟“精准押中”900多次,最终获赔近300万元!
不少网友纷纷惊叹:这波操作也太狠了!有人觉得她聪明,善于钻研规则;也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骗保。可当警方抓捕她时,她却一脸淡定:“我符合保险理赔要求!”
1. 五年900多次,精准“押中”延误
事情要追溯到2015年,这名女子开始了她的“买险之旅”。她长期关注天气预报,专挑可能出现恶劣天气的城市,疯狂购买航班延误险。她的“押注”精确得让人咋舌:
5年内,她买中了900多次。
平均每年180多次,每个月约15次。
赔付金额累计近300万。
飞机延误确实不罕见,但能如此高频率“中奖”,显然不是运气好那么简单。
随着赔付次数越来越多,她的“收益”也直线上涨。然而,这种反常的理赔数据,最终引起了保险公司的警觉。
2. 被抓后,她坚称自己没违法
警方找到她时,她毫不慌张,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合法”:
保险公司明明写着延误就赔,我只是符合条件拿钱而已。
购买保险是正常交易,航班延误是事实,凭什么说我违法?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真是这样吗?
3. 规则漏洞?还是恶意骗保?
保险行业有严格的理赔规则,延误险本是为了保障旅客因意外延误产生的损失,但她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保险的公平性。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游戏,大家都按规矩玩,她却发现了一个“无限刷钱”的漏洞,不停地薅保险公司的羊毛。
从法律角度来看,核心问题在于:
她是否伪造投保人身份?
她是否人为制造保险事故?
虽然航班延误并非她操控,但据警方调查,她获取了他人身份信息,以此投保。这部分操作,已经涉嫌保险诈骗。
4. 她是“规则高手”,还是“违法分子”?
这一事件引发了热议:
✅ 有人认为她聪明,能精准预测航班延误,利用规则获利,并非违法,而是保险公司自己没设计好规则。
❌ 但更多人觉得她是在骗保——保险的本质是保障,而不是套利工具。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囤积身份信息,批量投保,已经严重破坏了保险市场的公平性。
5. 保险漏洞,终究不是“提款机”
这件事给我们上了一课:保险是为了提供保障,而不是让人靠“规则漏洞”发家致富。对于普通人来说,买保险时要讲诚信,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需要不断完善规则,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毕竟,如果人人都学她这样薅羊毛,那最后倒霉的,还是所有普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