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底,一则“大S生前珠宝遭国外拍卖”的爆料突然引爆中文互联网。
传闻称,大S留给女儿小玥儿的梵克雅宝翡翠项链、卡地亚红宝石耳环等价值2亿的珠宝,疑似被S家成员变卖。
消息一出,网友迅速分成两派:一派痛斥S家“吃相难看”,另一派质疑“又是汪小菲搞鬼”。
就在舆论愈演愈烈时,小S、S妈及具俊晔三方火速辟谣。
小S更罕见动怒:“她已经走了,你们到底还要怎样?”
这场豪门遗产与谣言的博弈,撕开了公众对明星隐私的窥探欲,也暴露了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某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一张珠宝拍卖图。
爆料者声称,图中的宝格丽项链和戒指正是大S留给女儿的遗物,且拍卖行位于欧洲。
尽管图片未标注来源、拍卖行名称和具体时间,但“2亿天价珠宝”“S家变卖遗产”等关键词已足够刺激眼球。
吊诡的是,S家至今未公开大S遗嘱细节,而台媒指出,大S遗产分配本就有法律争议。
这种信息真空,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
面对质疑,小S的回应罕见情绪失控:“为什么每天都有人造谣?”
事实上,自大S去世后,小S停工两个月,被曝“想到姐姐就爆哭”。
这场辟谣不仅是澄清事实,更是对逝者尊严的捍卫。
但网友的质疑并未停息:“既然没卖珠宝,为何不公开遗嘱?”
公众的“合理怀疑”与家属的隐私权,在此形成尖锐对立。
S妈的回应则更具火药味:“我一生为孩子付出,如今一毛钱都轮不到我!”
她暗讽某人“早料到他会如此”,台媒普遍认为矛头指向汪小菲。
根据台湾继承法,大S遗产应由配偶具俊晔与两名子女均分,S妈无继承权。
尽管具俊晔曾承诺将三分之一遗产转赠S妈,但至今未兑现。
这场遗产分配,早已超出家庭伦理,演变为法律与情感的拉锯战。
与S家的激烈反应不同,汪小菲始终低调:停供争议豪宅、带子女移居出租屋、专注履行大S遗愿“照顾好孩子”。
网友甚至评价:“只有汪小菲在认真当爹。”
但S妈此前多次将“争夺抚养权”“包机运骨灰”等谣言归咎于汪小菲,甚至称其“火化前破口大骂”。
这种“刻板偏见”让汪小菲成为谣言靶子,即便他早已退出战局。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自媒体利用“豪门恩怨”的流量密码收割关注。
从“包机运骨灰”到“珠宝拍卖”,每一条谣言都精准踩中公众的猎奇心理。
更荒诞的是,部分网友明知信息可疑,仍热衷转发:“万一是真的呢?”
这种“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让谣言如同病毒般扩散。而平台算法对争议内容的偏好,进一步放大了伤害。
大S的离世本该让一切纷争落幕,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她的名字不断被填入谣言模板,成为营销号博眼球的工具;她的家人困在“自证清白”的循环中,伤口反复被撕开。
这场风波给公众的警示有三:
法律不应让位于“舆论断案”
若S家公开遗嘱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谣言将不攻自破。
平台需承担谣言过滤责任
匿名爆料、未核实信息应限制传播,而非推上热搜。
公众需守住道德底线
对逝者家属的二次伤害,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暴力。
正如大S遗愿所言:“家人放下恩怨。”
或许只有当围观者放下猎奇心态,停止将悲剧娱乐化,才能真正告慰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