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起床,到省队训练,风雨无阻
因为迟到被罚站,用手指把墙抠出一个洞
孙颖莎的这些成长故事,你知道吗?
刚刚看了一篇孙颖莎母亲高君敏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口述,有一些感触,跟大家分享一下。
高君敏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名普通税务干部,她回忆孙颖莎之所以学习乒乓球,是因为父母的工作都很忙,莎莎在5岁的时候,上学前班放学太早,来不及接,就让她去练乒乓球,这样既有人接,又能让莎莎锻炼身体。
当时高君敏也没怎么把女儿学乒乓球当回事,就在校门口买了一个4块钱的球拍,后来打得好了,才换了一个几十块钱的球拍。
孙颖莎在小学的时候继续打球,当时莎莎比乒乓球桌高不了多少,但悟性特别高,用教练的话来说,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每次打完一盆球,就从地上捡回一盆球,还主动跟教练说要求加练。在八九岁的时候,同龄人中已经没有对手了,莎莎只能和大人打球了。
从小的莎莎就特别专注,她的世界里只有乒乓球,别的孩子去打游戏,逛公园,但莎莎只想着打球。
10岁的时候,莎莎被选入河北省乒乓球队,在决定送孩子去打球的时候,父母也是挺纠结的,一方面,身边反对的人有不少,说打球会耽误孩子学习,万一打不出来怎么办?另一方面,这条路太苦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快乐长大,而女儿却要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枯燥的训练和比赛当中,做父母哪有不心疼女儿的道理?
但是后来,父母还是坚持让莎莎去了省队。而且,为了让女儿不耽误文化课,并没有让她住宿,而是每天训练后,直接回家补习功课,第二天凌晨4点,再起床回队,每次都是父亲接送,风雨无阻。
莎莎也特别坚强,对自己要求很严,哪怕是感冒发烧,只要能坚持,她依旧会去训练。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是休息时间,莎莎吃点东西就被父母赶去睡觉了。在莎莎18岁之前,全家甚至都没有出去旅游过。
莎莎很争气,经历了几番磨难,在2015年便拿到了女单冠军,并且进入了国乒二队。从那以后,父母和莎莎见面的次数更少了。想孩子了只能用微信的方式交流,怕打电话影响孩子训练。
而莎莎十分的懂事,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连受伤都是快好了才告诉家里,怕爸爸妈妈担心。
不到15岁就离开家,离开了父母,过上了集体生活,对于莎莎来说,这是一次成长的跨越。刚开始进入国乒的时候,孙颖莎也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那时的她还没成为“社交悍匪”,脸皮比较薄,又一次因为训练迟到被罚站,愣是用手指头把后面的墙给抠出来一个洞。
教练帮助莎莎不断提高比赛的抗压能力,母亲高君敏也在找机会跟女儿交流,帮她化解心理上的压力,告诉她人生的路还很长,以后有机会,还要多充实自己。
在高君敏看来,虽然自己和女儿不能像普通母女那样,时不时的牵手逛街,吃饭,但看到莎莎能在拼搏中获得荣誉,能为国争光,她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看完这段内容。谈两个个人观点
第一个观点,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像孙颖莎这样的运动员,年纪轻轻,说话做事,为什么这么成熟,哪怕是在极端的比赛环境里,心理素质怎么能保持得这么好呢?很简单在很多同龄人在玩的时候,在父母百般呵护的时候,孙颖莎独自在外边训练比赛,享受孤独,承受各种压力。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莎莎今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她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应该得到的。
第二个观点,没有好父母,也成救不了如今的孙颖莎,假如当初父母没有远见,或者怕孩子吃苦,不让她练球,那么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世乒一姐。都说每个熊孩子的后面,都有熊父母,那么每一个成功的年轻人背后,她的父母大概率也是优秀的。这与家庭条件好坏无关。
莎莎的父母,也都是普通人,但现在看来,在培养女儿方面,认知太高了。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是一个年轻人,应该以孙颖莎为榜样,努力学习工作,找准一件事,持之以恒的干下去,总会有发光发亮的那一天。如果你已经是父母,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可以参考一下莎莎的爸爸妈妈,看看自己的孩子,长处在哪,兴趣在哪,好好培养。
没准你的孩子,也会有所成就。
学习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学习不一定只是学课本上的东西。
因人而异。
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