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我母亲没有感情。”
难以想象,被视为国民主持人的倪萍会如此评价她和母亲的关系。
她说,外界定义的母女关系就应该是女儿孝敬母亲,但我跟我母亲没有什么感情
倪萍和亲生母亲,到底有什么不可调解的矛盾?
上个月底,倪萍在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做了一档访谈节目。
66岁的她,在节目里谈及和母亲的爱恨情仇。
很多网友说,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下来了,说的是倪萍也说的是我。
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倪萍说,母亲最大的问题就是偏心。
六十多岁的她,很多细节至今都难以忘怀。
她家是兄妹俩,哥哥比她大两岁。
自倪萍记事起,就能感受到母亲偏爱哥哥。
比如吃饭方面。
母亲每天都会煎一个鸡蛋,只给哥哥吃。
然后借着煎蛋剩下的油,煮一些白菜叶子给她吃。
家里的牛奶,也是只能哥哥喝。
等哥哥喝完,母亲往牛奶罐里倒点清水,涮一下给她喝。
倪萍喜欢吃苹果。
家里买来苹果,哥哥看到后,挑一个好的直接吃,倪萍若拿好的会被母亲质问:
“烂的不能吃吗?”
倪萍就只能吃烂的、长过虫子的苹果。
还有生活方面。
家中肥皂分大小块。
哥哥每次用大肥皂洗手洗脸,倪萍只能用剩下的碎块。
如果她也跟着哥哥用大肥皂,母亲就会质问:
“小肥皂就不是肥皂?”
倪萍心里委屈,但又不敢说出来。
只能拿着小肥皂洗啊洗,洗的都是仇恨。
每逢寒暑假,倪萍就立马大包小包,回乡下找姥姥。
她说,我不想看到母亲那张冰冷的脸。
回到姥姥家,倪萍肆无忌惮地跟姥姥数落着母亲的种种不是。
有时候,姥姥会用道理化解她:
“你母亲一个人管理着几千人工厂的生产厂长兼总会计,平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她,也不容易。”
有一次,姥姥说:
“家里的镜子是你妈结婚时的镜子,你小的时候够不着镜子,梳头胡梳,你妈为了你把镜子腿都锯掉。”
这些话,很打动倪萍。
但藏在心里的那根刺,还是难以拔除。
她总是会想,母亲爱我,但更爱哥哥。
“为什么事事都要以哥哥为先?”
“为什么每次有好东西,永远想着的都是哥哥?”
“为什么给我一个吃的,就直接扔眼前,不是好好放下?”
姥姥听着孙女的抱怨,有时候也会忍不住一起哭。
17岁那年,山东艺术学院招生。
倪萍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当时老师告诉她:
“你再等等,中央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马上也会来招生的。”
倪萍说,我一天都不能等,哪能先走就去哪。
她要逃离那个家,逃离母亲。
从学校毕业后,倪萍在社会上大放异彩。
她成为央视最有名的主持人,曾创造中国电视史92.7%的收视纪录。
她的主持风格,打破了新闻程式化。
汶川地震时一句“孩子们挺住”,成为抚慰人心的经典播报。
有人问她主持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她说,自己的老师就是姥姥,姥姥教她要说人话。
之后,她的孩子患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治疗。
她从央视辞职,转头演电影。
成功拿下金鸡影后,华表影后、金鹰奖在内的近十个奖项。
也就是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倪萍原本学的就是表演。
后来,倪萍出了一本书——《姥姥语录》。
里面记录着她和姥姥的点点滴滴,以及许多温情瞬间。
“我身上90%的优点都是我姥姥给我的,姥姥的爱是太具体了,让你想忘都忘不掉的。”
倪萍出息后,母亲跟着她一起住。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她一直努力地与母亲和解。
她总是想,自己有文化有见识,何必心里一直跟母亲过不去呢?
而且,不和解也是自己过不去。
但她母亲很容易就过去了。
因为母亲从不觉得对她冷漠,更不觉得偏心她哥。
有一次,母女俩发生矛盾,吵了起来。
倪萍忍不住说:
“你那么看重哥哥,怎么不跟他一起住,还住到我这里来?”
她母亲也是强势的人,哪能听得了这种话,转身就要走。
倪萍虽然心里有气,但哪能让母亲就这么走了,连忙把她拉回来。
母女俩住在一起,矛盾不少,但倪萍还是努力做一个孝顺女儿。
这种孝顺,更多是出于为人子女的一种责任,而非情感。
有人问她,有母亲在家,您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吗?
倪萍说,那当然没有。
她觉得她比母亲岁数还要大,有担当。
每天要问母亲今天吃的怎么样,大便怎么样,睡得怎么样,血糖高不高。
她母亲患上青光眼,双目失明了。
前不久,倪萍去成都出差。
当天飞去,当晚就飞回来了。
回来后,母亲拉着她的手说:
“你可回来了,这两天可想你了。”
倪萍却转头跟助理说:“快看,我这一身鸡皮疙瘩。”
她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倪萍说,母亲岁数越大,对她越好。
哥哥有个女儿,母亲一直想让她来北京上学。
这些事情,倪萍心里都是明白的。
这种感受,我想每一个不被母亲看重的孩子也能明白。
明白母亲是爱你的,但更明白母亲的爱,永远排在另一个孩子之后。
孩子小时候,不把一碗水端平,等孩子长大后,你再怎么对孩子亲近,孩子心里也是疏离的、排斥的。
就像是冻僵的嫩芽,只会沉默在土里,秋天的丰收与它有什么关系?
这也是中国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悲剧。
当孩子像受惊的小鸟一样躲开你的手,只能说明一件事:
你的巢,早已不再温暖。
倪萍说,她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
无论温暖还是冰冷,仇恨还是爱,都在心里储存着。
和母亲之间的爱是真的,恨也是真的。
童年的阴影,直到60多岁讲起时,也会感到委屈,也会饱含热泪。
评论区有网友说:
“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我就是被忽略的那个二闺女。
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偏心姐姐和弟弟,妈妈说,谁让你是老二呢。”
“妈妈偏心姐姐,从小到大一直都是。
我已经40岁了,还会梦到点点滴滴流泪哭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父母偏心的那个孩子,反而是最不成器,也是最不孝顺的。
因为被偏爱的孩子,会将父母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而那个不被偏爱的孩子,往往是最孝顺的。
这种孝顺,并非愚孝。
而是出于对父母生养的一份责任,不求尽如人愿,只求问心无愧。
放过别人,也是救赎自己。
我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能够好好爱你的孩子,天下所有的多子家庭都能做到不偏心。
你的偏心,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
长期的情感缺失,会在心里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甚至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请公平对待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