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由梦想家和建筑师联合打造的城市,完全按照未来的样子所设计,甚至有很多人评价他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充满了创新与现代主义的气息。

这座城市在建后的20余年,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球唯一一座建于20世纪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这就是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1956年的巴西高原,还是一片荒地,当时国家的首都还是海岸线上的里约热内卢。

但过度发展沿海,使得整个巴西内陆经济落后,为了推动对内陆的开发,巴西当局选择在中部内陆的巴西高原建一座新的首都。


▲里约热内卢


▲卢西奥·科斯塔

于是,一纸蓝图在这片荒地悄然而起,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建筑设计师奥斯卡·尼迈耶联手,掀起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实验。

结合巴西利亚半岛的地形,卢西奥·科斯塔在图纸上画出飞机的形状,作为城市轮廓。


一、城市的机头部分

机头部分是政治核心区域,这个区域的主体是三权广场。

顾名思义,三权广场矗立着代表立法权的国会大楼,代表行政权的总统府,和代表司法权的最高法院。


▲国民会议宫

具有代表性建筑是国民会议宫,从外面看很像是一双筷子,两只碗。

两只碗看起来一只向上,一只向下。“向上的碗”是众议院大楼,象征着开放纳谏;“向下的碗”是参议院大楼,象征着集中民意。


▲巴西外交部:伊塔马拉蒂宫

二、城市的机身部分

城市的“机身部分”是宽250米、长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集中各部委大楼、广场绿地和大教堂,被称为“政治轴线”。

这条中轴线,因拥有世界上最宽的公路中间带(城市公园的作用),也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巴西利亚大教堂

代表性的建筑是巴西利亚大教堂。

颠覆传统教堂形制,呈伞形,既像罗马教皇的圆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16根抛物线形混凝土立柱构成"王冠"穹顶,顶部十字架与玻璃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现代教堂"。


三、城市的机翼部分

城市的“机翼部分”延伸20公里,是巴西利亚的住宅区,包括多个"超级小区",采用统一6层公寓,取消阳台与围墙,底层设公共活动空间。

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阶层固化,但可惜的是,市场机制下,最终仅有中产阶级入住,低收入者被迫迁居卫星城,形成新的社会隔离。


每个超级小区由4个区块构成,每个区块约1平方公里,设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和公共设施,配合大面积的绿地和开放空间。

4个区块中间是共享的商业街、学校和医院,居民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满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


四、城市的机翼和机身连接部分

城市“机翼与机身连接的部分”是中央商务区、文化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了多家大型商场、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特色餐厅。

代表性建筑是巴西利亚博物馆,外观是巨大圆顶,云顶下是宽敞的展览空间。


五、城市的机尾部分和绿化

城市的“机尾部分”是火车站和工业区。

巴西利亚对绿地要求非常高,人均绿化面积达10平米。

对应的是环保法规严苛,任何工程需通过《先期许可证》《动工许可证》《运营许可证》三重审批,开创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先河。

包括我国如今城市建设项目,要求四证齐全,追溯到源头,也是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要求。


六、不完美部分

巴西利亚的设计严格遵循《雅典宪章》功能分区原则,将居住、工作、交通、休憩四大功能机械分离。

在设计之初,很多人称其为人类挑战传统城市形态的终极宣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人。


再完美的乌托邦也有欠缺理想的地方,当时的城市设计是基于几十万的人口需求,但今天的巴西利亚已经有超过300万常住人口和大量的游客。

为了保证城市独特的飞机造型不被破坏,巴西政府严格限制主城区的开发利用。


▲巴西利亚规划城区与周边庞大的卫星城

这也让大量的住宅区域和配套设施,无法在主城区获批用地许可,只能选择在周边建设卫星城。


发展到今天的巴西利亚周边已经有十几座微型城,导致严重的城市郊区化问题。当地百姓进出主城区的通勤时间,也是极大问题。

另外,过于严格的分区,让居住区沦为“睡城”,而办公区在夜幕降临后又成为空城。


七、总结

整体来看,巴西利亚发展至今,城市问题突出。

但瑕不掩瑜,奥斯卡·尼迈耶的混凝土曲线在荒原上生长,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信条被浇筑成真实的城市肌理,这座从零开始建造的乌托邦,将设计师对完美城市的全部想象凝固成永恒的空间诗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