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国大陆是否会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

直接说出个人看法:声势浩大的军演并非为了直接对台动武,而是起到警告、威慑和练兵的作用;而当军队悄无声息地出动,甚至直接登陆台湾岛时,才是真正“打台湾”的时候。

大陆近年来在台海周边频繁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例如2022年8月佩洛西访台后的“锁台式”军演,以及2024年多次跨越“海峡中线”的实弹演练,还有2025年4月初东部战区出动多军种的围台演习。

这些演习往往伴随着军机军舰数量众多,演练科目涵盖封锁、登陆、火力打击等实战化内容。

然而,这种“声势浩大”的举动未必意味着立即开战,而是服务于多重战略目标。



首先,军演是对“台独”势力及外部干预力量的明确警告。

台湾当局近年来在“倚美谋独”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及其盟友也通过军售、军舰过航等动作频频介入台海事务。

大规模军演通过展示解放军的实力和决心,向“台独”分子传递“武统不是空话”的信号,同时警告外部势力介入的代价。

其次,军演是实战化能力检验和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现代战争高度依赖指挥协同、后勤保障和武器系统整合,而这些能力无法仅靠纸面推演实现。

例如,2023年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的多次跨海演练,不仅测试了远距离投送能力,还改进了部分短板。

这种“以演代训”的方式,既提升了军队的备战水平,也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奠定基础。



最后,声势浩大的军演具有心理战意义。

通过公开的军事部署和媒体宣传,大陆能够在不实际动武的情况下,对台湾社会造成心理压力,削弱其抵抗意志,同时给国际传递“台海问题不容外来干涉”的信号。因此,军演的“声势”本身并非直接开战的标志。

相比之下,“悄无声息出动军队”我认为是真正动武的信号,这一判断在军事战略上有其合理性。

现代战争中,出其不意是制胜的关键,尤其对于跨越海峡的登陆作战而言,保密性和突然性至关重要。

如果大陆决定对台动武,公开的大规模军演反而可能打草惊蛇,让台湾和外部势力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历史上,成功的军事行动往往伴随着高度的隐秘性。

例如,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盟军通过虚假情报和低调调动掩盖真实意图,最终实现战略突袭。

再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在开战前刻意保持低调,避免以色列察觉其进攻计划。



对于台海而言,若解放军计划登陆作战,会尽量减少敌方的预警时间,直至行动开始才暴露意图。

从技术角度看,现代战争的侦察手段(如卫星、雷达)虽发达,但大陆拥有反制能力,例如反卫星武器和电子干扰技术,能够在关键时刻屏蔽或误导敌方侦察。

一旦军队悄然集结并登陆成功,台湾的防御体系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瓦解。

这种大陆百姓“醒来发现已能自由行”的设想,并不是梦。

虽然声势浩大的军演不等于直接开战,却可能为未来的突然行动铺垫。

例如,通过反复演练制造“狼来了”的效应,麻痹对手的警惕性,为某次真正的隐秘行动争取时间窗口。

这种“虚实结合”的策略,在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也有体现,如《孙子兵法》所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综上所述,声势越浩大越不会直接开打,悄无声息才是真正打台湾的时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