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红海中,小米汽车以现象级产品SU7系列撕开了一道耀眼的裂缝。这款承载着雷军"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使命的车型,用首年超过30万辆的销量奇迹,证明了互联网思维在汽车产业的巨大能量。
但当市场热情逐渐回归理性,小米汽车必须直面从"话题制造者"向"产业统治者"蜕变必经的四重关卡。
产能困局
小米汽车最初设定的目标是一年销量10万辆,对于一家刚刚入局汽车行业、根基尚浅的企业来说,这个数字已颇为乐观。但出乎意料的是,小米汽车上市第一年,累计销售量竟超过了30万辆,是最初目标的三倍多。这一巨大的订单量让小米陷入了产能地狱。过去一年里,小米汽车APP显示,三款小米SU7的等车时间大部分情况下都在20周以上。2025年2月底,随着小米SU7 Ultra的发布,小米SU7 Pro的等车时间甚至一度达到了47周,出现了2025年3月下定,2026年2月提车的情况。即便小米后续多次提升产能,目前三款小米SU7的等车时间也普遍在30周以上。
相比之下,大部分同行的等车时间要短得多。特斯拉官网显示,目前焕新版Model Y的等车时间是2周到4周,小鹏汽车官网显示,其大热纯电轿车小鹏MONA M03当前的等车时间同样不超过4周。也就是说,大部分同行的等车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而小米这样等车时间半年起步的情况相当罕见。
对于其他车企来说,小米的产能问题似乎有点“凡尔赛”,毕竟问题的根源并非小米汽车难产或者资金困难,单纯是订单多到远超官方预期。然而,对于已经下定的小米准车主来说,长达半年起步的等车时间却是一场煎熬。中国汽车行业日新月异,每个月都有不少新车型问世,谁能保证想买SU7的那颗心不会在几个月后改变呢?漫长的等车时间很容易造成潜在车主的流失。
不过,产能问题对于小米来说并非绝境。根据CNMO了解到的情况,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已多次提升产能,并且第二工厂也即将于今年年中投产。此外,小米工厂还有更多的建设计划。但产能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在产能爬坡的过程中,小米汽车仍需面对准车主的耐心考验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销售盲区
销售网络是小米汽车面临的又一大短板。根据官方的数据,截止2025年2月底,小米汽车在国内累计拥有220家门店,覆盖65座城市。而在3月份,小米汽车又新增了16家门店,新增覆盖哈尔滨和邢台两座城市。此外,截止2025年2月底,已有33家小米汽车服务中心与授权服务中心开业。然而,公开信息显示,当前全国有接近300个地级市,超过1400个县级行政区,绝大部分的地级市都没有小米汽车门店。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年轻的造车新势力企业之一,小米汽车的销售网络建设时间只有一年左右,目前也只是勉强覆盖了中国的主要大城市。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几乎没有小米汽车门店的身影。在产能不足的当下,铺设销售和服务网络的紧要性或许不算高,但对于一家立志于全球前五的汽车企业来说,足够完善的销售网络却必不可少。
小米汽车的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并没有坚持全面直营的方略,在汽车门店的建设上,吸收了大量的经销商。这种方式有其优点,比如可以借助经销商的资源和经验快速拓展市场,但也有一定的劣势。当前,小米汽车的服务质量是其高口碑的基石之一,可如果大量通过经销商铺设销售网络,在汽车门店数量尚少的当下,小米还可以很容易把控服务质量。但当门店数量扩张到一个程度,小米必然会对经销商放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障服务质量,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IP依赖症
小米汽车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营销策略。如今,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小米汽车的车主/准车主心中,小米汽车已经与其董事长雷军深度绑定。根据此前相关机构的采访,目前小米汽车的销售人员几乎不需要主动去寻找客户,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准车主们主动联系小米汽车的员工。而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每个月依然能够获得数万元的提成,2024年4月,小米汽车上市初期,部分销售一个月的提成甚至接近10万元。
这种与雷军深度绑定的营销方式从商业交付的角度来说是相当成功的,一年超过30万辆的销售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这种营销也是一把双刃剑。将产品和某个人高度绑定,固然可以借助雷军本人的IP收获大量的热度和流量,但也将为之承担更高的风险。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马斯克本人的操作,北美和欧洲地区的特斯拉频频遭到暴力事件。如果雷军本人可以始终在互联网上维持正面形象,这样的事情或许不会上演。但在波云诡谲的商业场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旦雷军出现负面事件,很可能会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造成严重的影响,反之也成立。
小米汽车需要在依赖雷军个人影响力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独立、强大的品牌形象。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让消费者真正认可小米汽车的品牌价值,而不是仅仅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而购买其产品。
产品矩阵
目前小米汽车旗下仅有几款纯电轿车在售,产品覆盖人群尚不全面。打开小米汽车官网,目前小米汽车旗下仅有一个系列四款车型在售,分别为小米SU7、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和小米SU7 Ultra,价格大致在20万元到60万元之间。
这种单一的产品布局使得小米汽车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方面,纯电轿车市场竞争激烈,众多车企都在这一领域布局,小米汽车需要面对来自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挑战。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消费者对车型、价格、功能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小米汽车目前的产品线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这限制了其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单一的产品布局也不利于小米汽车品牌的多元化发展。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应该拥有丰富多样的产品线,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小米汽车需要加快产品布局的步伐,推出更多类型的车型,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品牌影响力。
站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潮头,小米汽车面临的挑战,本质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思维碰撞产生的阵痛。当产能枷锁被打破,渠道网络密布神州,技术IP取代个人IP成为品牌支柱,产品矩阵覆盖全场景需求时,小米汽车将完成从现象级车企到产业领导者的蜕变。这场自我革命的结果,不仅决定着小米的成败,更将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