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虫总科—瓢虫科(中):七星瓢虫
12.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学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是瓢虫科瓢虫属捕食性昆虫。牠的鞘翅呈红色,但每边均有三个黑点,另一个黑点则在两个鞘翅中央,共有七个黑点,其学名亦是以此为名。


(1)形态特征 ①成虫

七星瓢虫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背面光滑无毛;头黑色,复眼黑色,触角褐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黑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黄色,橙红色至红色。

七星瓢虫和其它昆虫一样,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由若干个体节组成。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口器,口器两侧有一对下颚须。头部较小,经常后缩在发达的前胸背板之下,胸部生有两对翅,三对足。腹部八节,但腹面只能看到6一7节。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肛门。胸部和腹部侧面生有气孔,是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通道,七星瓢虫和许多有硬翅鞘的昆虫(分类学上称鞘翅目)一样,有一对角质坚硬的前翅。平时,这一对的翅并合,覆盖在胸腹部的背上。后翅为半透明的膜质,平时折叠,匿于前翅之下。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末节呈斧状,足的咐节是四节,但第三节特别小,并匿于第二节的两个分叶之间,粗看很像是三节。

七星瓢虫雌雄形态,斑纹相同,雌虫常较雄虫大些。两者可靠的鉴别特征是雄虫腹部腹面末端,有一小的横的凹陷,而雌虫则平坦而光滑,无此凹陷。

②幼虫

七星瓢虫幼虫体表有一层较坚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去老皮,着生新皮,才能继续成长。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个龄期,幼虫共蜕三次皮,有四个龄期。初孵幼虫(一龄)身体很小,只有2-3毫米,孵化后,就聚集在原卵块的残壳上,约经8-12小时,开始分散取食。约两天后,蜕皮变为二龄,此时体长已增大一倍多,腹部第一节背面两侧,出现两个黄色肉瘤,三龄幼虫除体长加大外,腹部第一、四两节的背面两侧,各有一对黄色肉瘤,但第四节的肉瘤不很明显,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到四龄时,这两对肉瘤都非常明显。当幼虫老熟时,体形变粗,最后以尾端固着在植株等附着物上,准备化蛹。

③蛹

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2)生活习性 ①食性特点

七星瓢虫可取食农作物及果树上的多种蚜虫,如萝卜蚜、高粱蚜、麦长管蚜、棉蚜等。

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是它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蚜虫的寄主植物上爬动、搜索,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能迅速地用上颚咬住,将蚜虫吞食。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即使蚜虫就在它的眼前,似乎也不能发现。七星瓢虫成虫和幼虫虽都取食蚜虫,但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别。成虫取食时,通常将蚜虫咬住,经过口器的简单咀嚼后,将蚜虫躯体、附肢等完全吞下。大龄幼虫取食基本上和成虫一样。但初龄幼虫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时常在蚜虫体上咬一个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体残壳。一头七星瓢虫的成虫,平均一天吃棉蚜100-120头,吃菜蚜147头,吃杏蚜59头。幼虫食蚜量则因龄期的大小而不同,龄期小吃的少,龄期大吃的多。

七星瓢虫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习性。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七星瓢虫成虫很容易吃掉已产下的卵块。即使有充足的蚜虫,它们也喜欢吃卵;幼虫则常互相捕食。同一卵块早孵出的个体,常吃掉尚未孵化的卵粒。大龄幼虫常吃掉小龄幼虫。蛹也常被成虫和大龄幼虫吃掉。

七星瓢虫虽然主要是吃蚜虫,但并不仅仅限于以蚜虫为食。中国北京的金山脚下,在秋天蒿草和荆条上并没有蚜虫,七星瓢虫成虫却群集其上,数量很多。经过仔细观察和消化道解削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七星瓢虫在早春不仅吃蚜虫,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七星瓢虫则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②发育过程

七星瓢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发育阶段。七星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食物条件下,温度不同,发育的速率也不相同。幼虫期在15℃条件下,长达44.1天,而在24-26℃时只有8-9.4天。高于30℃发育速率又逐渐降低,33℃时幼虫期又延长到16.2天。温度不适宜时发育缓慢的原因,除直接受温度影响外,取食速率低也有关系。一头四龄幼虫在25℃左右时,每天取食一百多头蚜虫,而在15℃时,仅取食十几头。

③越冬行为

七星瓢虫以成虫越冬,多选择较干燥、温暖的枯枝落叶下、杂草基部近地面的土块下、土缝中、石缝、草丛、岩洞、树皮裂缝处潜伏,蛰伏越冬后,若遇温度回暖,又爬出越冬场所活动。出蛰后的七星瓢虫迅速在林木、杂草和作物之间活动,特别是带蚜虫的作物与开花果木上。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④避敌本领

七星瓢虫有着惊人的避敌本领。只要有天敌来扰或受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它就会发生一种叫做“神经休克”现象,有点像失去知觉似的一动不动。 “休克”过后,受到刺激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它又清醒过来,开始爬行。这种“死去活来”的举止,人们称它“假死”。如果用手去捏它,它就会使出第二招避敌本领,在它6条足上的各关节中间,渗出一种黄色汁液来,这些汁液散发出来的辣臭味,可使人闻之感到腻烦,就连鸟类闻到这种怪味,也“退避三舍”。


(3)繁殖方式

七星瓢虫成虫多在干杂草及有蚜虫的作物上产卵,七星瓢虫的卵期为3-8天,每雌平均产卵量为1342粒,最高可达2816粒,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

①自然繁殖

a.产卵

七星瓢虫卵通常成块地产在茎叶或土块上。卵粒梭形,竖立,整齐地排列成块。每个卵块一般30粒左右。最多可达百余粒,少的则仅有几粒。刚产下的卵淡黄色,后逐渐变为杏黄色。将孵化时,呈黑褐色。

新羽化的七星瓢虫成虫,待体躯和翅鞘硬化后,便开始活动取食,3-4天后交尾。七星瓢虫有多次交尾习性,但经一次交尾,雌虫所产的卵就都能孵化。秋季越冬代成虫交尾后,虽活动取食,但卵巢并不发育,翌春活动取食后才开始产卵。非越冬代成虫交尾3-5天后,便开始产卵。产卵开始以后,几天内就达到了高峰,产卵盛期持续一个月左右。在盛期的33天里,产下了全部卵粒的95%以上。产卵盛期,一头雌虫一天可产好几个卵块。七星瓢虫因取食的蚜虫种类不同,产卵量大小也不同。取食它喜欢吃的蚜虫时,产卵量就大,取食不喜欢吃的蚜虫时,产卵量就小。

b.卵期及寿命

七星瓢虫卵期长短和温度有关系,当16-17℃时,卵期8天,24-26℃时,卵期仅2-3天。七星瓢虫成虫寿命因世代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越冬代成虫寿命一般都较长,可达8-10个月,非越冬代成虫一般可活2-3个月

c.生殖滞育

七星瓢虫的生殖滞育突出地表现于2个方面:

种群中产卵雌虫所占的比例,简称为产卵率,无滞育时达100%;如越冬后蚜虫充足时便是如此。而其第二代则因有生殖滞育,产卵率下降。

成虫羽化后产卵前期延长的程度,这主要由卵巢发育缓慢或暂时停顿所造成。显示出这种差异的是雌虫。而雄虫在滞育期间其行为、趋性和生殖附腺的分泌活动虽与生殖期有所不同,但仍可交尾,睾丸中有成熟精子。雌虫滞育时卵巢管停止于原卵区阶段,滤泡不进行发育。这时咽侧体及其细胞体积均小,无合成保幼激素的活性。体内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脂肪体虽很发达,但不合成卵黄原蛋白。

②人工繁殖

a.卵的收集

早春田间采集的越冬代七星瓢虫,因其发育阶段不同,一般采回饲养1-7天后即开始产卵。瓢虫产卵没有固定的时间,产卵的地点也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在盒壁及植物上都可产卵,为了集卵的方便,可以裁一长22厘米、宽5厘米的薄纸,卷成纸筒,衬在纸盒内或玻璃器内,使其尽量紧贴在纸盒内壁,这样卵多产在衬纸上。采卵时,可将衬纸取出,将有卵粒部位的纸剪下,放另外的空纸盒中,然后再用纸片补好衬纸,仍放盒内再用。取卵时应仔细检查盒内植物上有无卵粒,特别在气候干燥时,植物常常干缩,卵粒常隐藏其中,如发现卵粒,应将带有卵粒的部位剪下。如果用瓶养,瓢虫卵产在瓶壁上,取卵时可用毛笔沾少许清水,将卵湿润,经数秒钟后,再用毛笔尖轻轻将卵拨下,放在涂有少许稀浆糊的纸上,只要卵粒保持完整,仍然正常孵化。但这样取卵,很难保证全部卵粒完整无损,且操作费时,因此在大规模饲养瓢虫寸,仍以纸盒为宜。

瓢虫成虫有取食卵粒的习性,产卵后,应及时将卵粒取走。每日取卵的时间,可结合两次喂食同时进行,边换饲料、边取卵。产卵高峰期,最好能每日取卵三次。

b.卵的保存

七星瓢虫的卵是一粒粒竖立成排,形成整齐的卵块,由饲养盒中取出以后堆放在一起,很容易彼此摩擦,影响孵化率。七星瓢虫的卵在20℃时,只需5-6天即可孵化。25℃时只需3天即可孵化。如果长时间堆放在一起,不仅降低孵化率,而且幼虫孵化以后,也不便于收集饲养。因此,每次取出卵粒以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可通过制取卵卡解决以上问题。

七星瓢虫的产卵期可长达20-30天,产卵的高峰期亦有7-10天,因此,收集的卵块必须立即进行低温保存,以防止逐日孵化不便集中使用。加之自然气候的变化或人工饲养瓢虫的条件改变,都会造成瓢虫的产卵高峰期、卵的孵化期与田间蚜虫发生的时间不相配合,也常需要对卵做低温保存。保存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都有一定的限度。在0℃时保存3天,其孵化率仍能达到70%以上。超过3天,孵化率大为降低。如在4℃时,可保存7天,孵化率在70%以上。在11-13℃之间,卵可保存20天,其孵化率仍然达到80%左右。实验表明,七星瓢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0℃左右,低于这个温度,瓢虫卵虽可短时间保存,但其成活率不高。如保存在发育起点温度之上,保存天数较长,孵化率亦高。因此,卵的保存温度以10-12℃为宜。

c.卵的孵化

卵的孵化要求有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卵虽然可以孵化,但其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70-80%。因此在卵需要孵化时,应由贮存处取回,放于室温中进行。一般在棉蚜开始迁飞棉田时,日平均温度皆在15℃左右,均能满足卵的孵化温度条件,孵化的关键条件就在于湿度。如湿度在80%以上,小幼虫很容易由卵壳内孵出,但在干燥低湿的条件下,小幼虫常在卵口处挣扎,不易脱出。严重时,甚至不孵化。因此大量的卵需要孵化时,应创造高湿条件。孵化时可在孵化室内地面泼水,挂湿布等,增加室内湿度;亦可同时在盛放卵卡的容器内放湿棉球,容器顶部再盖以湿布,增加卵卡周围水分的蒸发条件,经过这样处理以后,卵的孵化时间较快,孵出后小幼虫生命力较强。

卵孵化时,应加强检查与管理,每日至少检查4次,发现幼虫孵出后,应及时取出。在卵的孵化高峰时,应3-4小时检查一次,并且要求日夜有人看管。

(4)栖息环境

七星瓢虫主要在叶鞘、雌穗、苞叶内栖息。


(5)分布范围

七星瓢虫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亚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地区。

(6)主要价值

七星瓢虫是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各种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蚜虫的数量,降低对棉花的危害,还可以为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提供良好的条件。

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以求散放均匀: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