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规划先辈为凝聚规划科技工作者力量,于1956年成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专业智库优势,1986年1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经批准开始采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义对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99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大会在湖北襄樊举行,开启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的新篇章。
值此清明时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谨以此文致敬先贤,追思先辈。
本文字数:5401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新中国成立后
伴随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开启了划时代的篇章
规划先辈以赤子之心投身实践
在工业布局、新城建设中挥洒智慧
为凝聚规划科技工作者力量
1956年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在京诞生
规划先辈们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望
推动交通规划、区域规划、住区规划、小城镇规划、古城保护等领域的研究
支撑各个城市建设的科学决策
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专业智库优势
1993年在荆楚大地层林尽染之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大会在襄樊隆重举行
开启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的新篇章
先贤们以智慧为犁铧
在中国城市化的原野上拓印文明的肌理
用毕生心血浇筑学科基座
为学会的创立与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值此清明时节
我们怀揣感恩与敬佩之心
致敬先贤
追思先辈
侯仁之
(1911-2013)
侯仁之,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12月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是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侯仁之长期执教于北京大学,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沙漠历史地理考察以及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他率先在理论上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力求对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水源的开辟和城市规划的特点,做出系统的阐述。主要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
侯仁之1978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四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资深会员。200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郑孝燮
(1916-2017)
郑孝燮,1916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等。
郑孝燮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在研究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理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孝燮1978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后任第四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200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曹洪涛
(1916-2012)
曹洪涛,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为城市规划教育、科研和法制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曹洪涛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清苑县委书记、保定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放后先后任中共保定市委副书记、轻工业部人事司副司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轻化工局局长、国家计委城市建设计划局局长、国家经委城市规划局局长、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局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顾问。
曹洪涛1978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四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200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王文克
(1918-2006)
王文克,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其间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局组织部城市科科长、华北行政委员会财委城市建设处处长、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城市建设计划局副局长等职务。
王文克具体指导了八大重点城市和上海、北京等地的城市规划,直接参与中央制定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是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事业的元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王文克积极组建城市规划学术组织,1956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德懋
(1923-2024)
白德懋,1923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我国现代住区规划的学科领头人。
白德懋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归纳总结出现代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出版了《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等著作。为我国的早期住区规划和房地产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引领和带动了城市住区的发展和变化,提出以人的活动和使用要求为主的规划和环境设计思想,强调环境设计是住区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居民的诉求,有机处理规划结构的层次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关系,深入研究人、空间在规划中的尺度比例关系,为当今的住区设计提出了经典的范例和经验数据,是我国当代住区规划设计领域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大师级规划师和建筑师。
白德懋1985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91年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会理事、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李德华
(1924-2022)
李德华,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我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和学者、城市规划教育家、建筑教育家和设计教育家,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李德华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当代中国杰出的城乡规划教育家。他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20世纪60年代初,他经过多年整理编制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本《城乡规划》;改革开放后,他领衔全国多所高校教师编撰《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版,于1981年出版,此后又持续进行修订,成为我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经典教材。
李德华先后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一(1956)、第二(1978)、第三(1981)和第四(1985)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9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93)。1993年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批资深会员称号,200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董鉴泓
(1926-2021)
董鉴泓,1926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1949年3月在上海参加地下党,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市政组。1952年留校后协助金经昌、冯纪忠教授创办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历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建筑系副主任、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
董鉴泓1958年首次开设《城市建设史》课,并开始系统调查研究。1980年《中国城市建设史》作为大学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版社出版,多次获建设部、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教材奖。1984年在台湾出版,成为海峡两岸第一部关于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学术专著。参编《城市规划原理》,完成学术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九十多篇。
董鉴泓先后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第二、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1995年,担任《城市规划》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编委;2001年,担任《城市规划》杂志第四届编委会顾问编委。1991年,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批资深会员;201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朱自煊
(1926-2021)
朱自煊,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他是最早将城市设计引进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学者之一。
朱自煊提倡在城市设计中保护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塑造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的学科要义,推行将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全过程的设计要求。在我国三十多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中,始终是第一线的呼吁者、实践者、守望者,通过黄山屯溪老街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行探索实践,倡导保护发展的辩证统一和整体保护的指导原则,提出以建筑和院落为单位的保护对象分类依据和方法,成为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重要范例和成功经验。
朱自煊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委员(1978-199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1999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荣誉理事。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的创始人,长期担任这两个重要学术机构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201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储传亨
(1928-2015)
储传亨,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组长、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市建委副主任、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市长助理;曾参与编制1953年、1957年、1983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83年起历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总规划师、科技委主任。曾参与《城市规划法》的拟订和上报工作。
1990年起任第一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200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周干峙
(1930-2014)
周干峙,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曾任建设部副部长、八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周干峙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探索及制度建设,曾负责编制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天津市、唐山市地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深圳市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一批城市的规划设计指导。其围绕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大城市交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主持开展一系列重大课题,著有《论城市化》《一门年轻和古老的科学》《发展综合性的城市设计工作》等著作、论文,研究成果为国家层面关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关键性的参考,对国家工程科技智库的构建以及中国工程科技领域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干峙1978年起任第二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秘书,1981年起任第三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规划》杂志副主编,1985年起任第四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城市规划(英文版)》副主编,1990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1991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批资深会员称号,2004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2009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并获得学会最高荣誉“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夏宗玕
(1933-2018)
夏宗玕,1933年出生于天津,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夏宗玕1960年前参加主持完成包头、侯马、贵阳等12个城市的规划。1980年代参与国家12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之一《城市建筑技术政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突出贡献者”称号。负责“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获1988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夏宗玕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委员(1978-1985),常务委员、秘书长(1985-199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93-1999),副理事长(1999-2004)。夏宗玕在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一职期间,积极推动学会二级委员会的成立,并推动城市规划跨学科研究,托举青年规划师,使更多优秀的年轻规划师脱颖而出。2004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邹德慈
(1934-2020)
邹德慈,1934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国家环保咨询委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等。
邹德慈曾参加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工业城市的总体规划,三峡工程淹没城镇迁建规划,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规划评议及香港新国际机场、上海杨浦大桥等重大项目的论证工作。参与新中国首部城乡规划教科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土木建筑大辞典》等著作的编写及编审工作。邹德慈从事城乡规划科技工作近70年,为推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邹德慈曾任第四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2009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并兼任学会会刊《城市规划》杂志编委和《城市规划(英文版)》编委、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谢凝高
(1934-2022)
谢凝高,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风景科学研究和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谢凝高先后主持了泰山、普陀山、雁荡山等20余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不仅建构了完整的风景美学理论框架,而且还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和世界遗产申报做出了突出贡献。谢凝高深入考察过我国200多座名山,被誉为“当代徐霞客”。他为人正直严谨,坚持原则,一生致力于中国风景名胜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山水文化精神传播。
谢凝高1991年起历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副主任委员、第三届主任委员。2022年荣获学会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他们的精神与智慧如不灭火种
点燃代代征途
在这浩瀚的星河中
还有着白明华、张景沸、张启成、林秋华、宣祥鎏、赵友华、洪怡三……等许多规划先辈们
他们早已超越个体的维度
凝结为规划学科的精神坐标
在每一条街道的转角处
在每一片新区的天际线里
都镌刻着思想的年轮
那些远行的星辰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而健在的智者仍在为我们校准航程
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中
新一代规划师们将延续着前辈的精神密码
续写中国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故事的华彩篇章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缅怀先辈 | 赓续先贤遗志 传承科学家精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60年丨缅怀规划先辈 感恩与追思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缅怀 | 青柳在窗前,故人在心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