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4日讯 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有一座特殊的陵园——凌家桥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三位山东籍烈士:王贤清、孙育基和吴继坤。75年来,当地民众自发守护陵园,一代代传承着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如今,在多方努力下,烈士的亲属终于被找到,跨越时空的忠魂得以“回家”。
75年守护:平凡中的崇高
每天清晨5点半,62岁的杭州市民郑文斌都会来到陵园,浇水、扫地、捡拾落叶。这一坚持,就是近10年。 “光照太强的话,浇水反而要浇死的。”郑文斌一边整理绿化带,一边解释自己的“苛刻”,“墓上的落叶,我都是用手捡,用扫把扫,总觉得对烈士不尊重。”
这份守护,始于1949年。当年7月,山东南下干部吴继坤、战士孙育基和病重的警卫排班长王贤清,在执行任务时遭遇土匪袭击,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含泪将他们安葬,并立碑纪念。此后,一代代杭州人自发守护陵园,祭扫从未间断。
三次修缮:让英烈安息之地更庄严
2004年,因原墓地低洼积水,陵园首次迁建;2021年,西湖区政府拨款修缮破损的墓体和墓碑;2022年,区人大代表蒋建荣提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的议案,并带头捐款100万元,最终筹集资金约500万元,对陵园进行第三次扩建。
“混凝土就用了一千多方,光挡墙就修了一个月。”施工负责人郑永华回忆。考虑到烈士来自山东,陵园的围栏石材特意从山东运来,并由山东师傅刻字。如今,陵园占地2025平方米,庄严肃穆,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跨越山河:为烈士寻亲
75年来,杭州民众始终有个心愿:帮烈士找到亲人。但由于历史档案不全,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2024年清明节,一则寻亲消息在南下干部后代的微信群转发,引起山东泗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注意。通过比对史料和家属口述,最终确认吴继坤烈士的籍贯为山东泗水,并找到了他的妹妹及后代。
与此同时,王贤清烈士的亲属也在山东昌乐县被找到。他的侄子王明堂带来家乡的泥土和酒,在墓前哽咽道:“四叔,我们来看你了……”
目前,孙育基烈士的寻亲工作仍在进行,烟台牟平区已发现高度吻合的线索。
忠魂永驻:精神代代相传
吴继坤牺牲时年仅26岁,原本即将结婚,却因紧急任务离家,妹妹替他完成了婚礼。王贤清牺牲后,家人为他立了衣冠冢,并嘱咐后代永远铭记。如今,王家已有四代人参军报国,延续着烈士的精神血脉。
“我们先拜烈士,再拜祖坟,这是我们的家风。”杭州市民蒋建荣说。这座陵园,不仅安息着三位山东英烈,更凝聚着浙鲁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
青山埋忠骨,精神励后人。75年的守护,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
闪电新闻记者 陈志富 崔珍珍 张铭伟 石永薇 编辑 韩信 钱云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