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星途揽月参数图片)C-DM正式上市。

或许,不少消费者都不知道这个车,甚至是星途品牌。

这当然不怪消费者。

毕竟,今年1月、2月,星途的销量都没突破4000。

作为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的表现确实算不上亮眼。



甚至它还在讲一个看上去,属于过去式的故事。

甚至还在讲“BBE”的故事

上次星途有动作,还得追溯到2月份。

2月23日,星途揽月C-DM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搞了全球上市发布会,作为电混SUV有6座有7座可选,分为180超长续航Max四驱和180超长续航Ultra四驱两个版本,就国内市场而言,同级车型是理想L8问界M7等车型。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为全球发布会,全程讲的是中文,营销副总裁还号称要“开创汽车高端‘BBE’新格局”。

注意,不是传统的奔驰、宝马、奥迪,而是奔驰、宝马、星途(EXEEO)。

老实说,我们很不解,这都2025年了,还在讲“BBE”的故事。

现在新能源领域,BB的销量,是有目共睹的,裁员应接不暇,但却成为了星途的目标。

当然,这其实也可以看出,星途在新能源战略叙事的滞后:仍试图用燃油车时代的对标逻辑争夺话语权。

成绩如何,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星途品牌发布之初,就被奇瑞定位为“科技新豪华品牌”,可以说承载着整个集团在高端化与全球化的野心。

然而,现实依旧残酷。

2024年,星途销量约14万辆,仅占奇瑞集团总销量的5%,增速也低于奇瑞本品牌一半以上,看起来还行,走在正轨上。

如果放在新能源市场上对比的话,那就比较惨了。

今年2月份,星途旗下8款车型,销量仅仅3400台,作为对比,倒闭前的极越2款车型,也有3000的月销。

难道说,星途是定位定价高,所以销量难看?

不好意思,星途销量最好的是凌云系列,2月卖了1300多台,售价11万起,这个价格很难和高端划上等号。

甚至于,凌云系列还是燃油车。

对于星途其他的7个系列来说,销量就更加捉襟见肘了,2月都没过六百。

当然了,我们也承认,2月过年比较特殊,销量低也能理解,可是与理想、鸿蒙智行、小米这些国产新豪华品牌相比,星途的销量整体确实差不少,这也是事实。

对于星途来说,车子卖不出去,最直接的方式或许就是降价。

前不久,星途星纪元还传出,第三方大降价售卖的情况。

当然,结局是星途辟谣了,表示没有降价。

星途高管曾经公开讲过:“星途是奇瑞集团的金字塔塔尖,集齐了奇瑞集团的最硬核技术,最好的技术都会优先用在星途品牌上。”

作为奇瑞新能源的“塔尖”,但从事实上看,星途在新能源领域表现,却极为边缘,甚至是已经深陷困境。

系统性矛盾

星途品牌现在的问题绝非来自单一维度。

是来自战略决策、产品逻辑与品牌运营的系统性矛盾,这才是星途真正的问题。

新能源的首要战略是什么?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决定了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技术路线。

蔚来选了换电,小鹏选了纯电,理想选了增程,星途呢?

他的回答是,我全都要,并且还要搞纯燃油车。

四种技术路线并行,星途有这么大的技术能力支持吗?

答案已经写在了销量上。

与此同时,从核心技术来看,星途新能源核心的三电均来自供应商,严重缺乏自研护城河。直到去年年底,才喊出到2025年将全面打造“3电+3智”全栈自研。

混乱感,还体现在产品线上。

目前星途有8大系列,价格覆盖10-30万,并且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定位重叠,主力车型缺失,2024年8款车型中,仅3款贡献超70%销量,其他车型可以说都是陪跑了。

但显然,原本有限的研发资源,实际更应该倾注在更为核心的产品中,这样有更大的几率能打造出销量爆款。

最后再说说品牌打造。

星途内部定位客户豪华,既想对标BBA,但又一直在试图通过“科技平权”吸引年轻用户,这就导致整个星途品牌形象非常模糊,传递给消费者的形象就是搞不太懂品牌内涵。

一面高端,一面性价比,给人的感觉十分分裂,就像是丽思尔顿宣布自己入驻了拼多多,分裂的让人不知所措。

这种模糊在营销上也是一以贯之的,像是瑶光C-DM的“扁带行走吉尼斯”、“星纪元ET空中坠落试验”、打造“BBE”等营销事件,几乎很难让人感知到其品牌的真实调性。

可以说,星途所面临的困境是方方面面的。

之前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公开讲过:“我们一定要将星途星纪元打造成全球热爱的豪华品牌”。

但是现在来看,全球、热爱、豪华,这三个目标每一个似乎都很遥远。

若星途继续沉迷于各种叙事口号,而不去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位置,所谓的高端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