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封特殊的联名信从广州送往上海。原29军参谋长梁灵光(后任广东省省长)携7位老战友,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提出一个请求:建立月浦战斗纪念馆,纪念为解放上海血洒宝山的4000多名英烈。信中特别提及了一位烈士——王里,他是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之一。这位来自句容的团政治处主任,其名字被老将军们铭记了近半个世纪,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乡村教师到铁血战士
1937年冬,在句容沦陷的硝烟中,19岁的乡村教师王里毅然投笔从戎,两年后加入新四军。他参与了苏中七战七捷、淮海和渡江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苏中战役中,他下唇中弹仍坚持指挥;海安防御战时,他仅率两个排就穿插敌阵,引发敌军自相火并,获华野首长通电表彰。
新婚即永别的抉择
时光回溯到76年前。1949年3月,已任253团政治处主任的王里与本军护士施慕岚结婚。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上海战役前夕,怀孕的妻子为他整理行装。他告别爱人奔赴前线,这一去,便再无归期。王里曾经说过,“我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党要我牺牲的时候,我会毫不足惜,在所不辞的。”这是他对党的忠诚,更是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悔承诺。
月浦之战:最后的冲锋
1949年5月12日,解放军在上海战役的主战场——宝山,打响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枪。14日,王里所在部队接到攻打月浦的命令。面对敌军的坚固工事和负隅顽抗,王里主动请缨:“我熟悉部队,还是让我带队去吧!”激战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最终颈部中弹,壮烈殉国,时年32岁。此时,距离上海解放仅13天。
跨越时空的铭记
上海战役牺牲的7613名烈士中,仅宝山战场就长眠着4000英魂。2006年5月26日,王里牺牲57年后,“上海解放纪念馆”在宝山烈士陵园落成。如今,迟浩田上将题写的馆名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在回答70多年前的生死之问: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在所不辞"。而在故乡句容,每年清明,总有人冒雨踏着泥泞小路,为他拂去墓碑上的落叶。
当年,将军们在信中写道,月浦之战是“解放上海战役中最激烈、最残酷、关系解放上海最重要的”一役。今天,当江风拂过外滩的钟楼时,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在灯火阑珊处望一望——那张永远留在1949年春天的脸庞,用青春燃尽的黑夜,换来此刻映在我们眼中的星光。
图文来源|句容市史志办
文稿|卞慧敏
编辑 | 张玥
校对 | 侍文
审核 | 张玮
点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