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国军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战略计划惨遭失败后,又开始重点进攻的计划,调集13个整编师、25万5千人,分5路大军,对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
国军之前在山东解放区,经鲁南、莱芜两场战役的惨败,遂吸取教训,采取新的战术“集团滚进”,即密集靠拢、稳扎稳打。
3月初,毛主席发来电报,指示华野要“慎重待机,绝不急躁”。可是2月后,粟裕指挥华野,进行“万军丛中取敌将”的“冒险”。
这一仗,名为“孟良崮战役”。
3月下旬,国军3个兵团开始行动,2个绥靖区的部队配合行动,蒋介石还下令实施所谓的“黄河战略”:堵住花园口黄河大堤,迫使黄河回到山东故道,以此切断晋冀鲁豫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联系,压缩我华野活动范围。
4月中旬,国军打通大段重要公路,并占领鲁西南大部分地区。华野这边也不是没有行动,粟裕多次设计调动国军,未果。
国军“五大主力”之三,尽在山东战场,来势汹汹的三大兵团也是以“三大主力”为骨干构成的。
时间来到5月初,国军整编11师进占新泰,粟裕趁其立足未稳,火速调派4个纵包围新泰。
但由于敌人增援过快,对还未定型包围之势的我军进行反包围,粟裕便选择主动撤围。为了分散敌人重兵、诱敌深入,华野主力再退后一步。
一个多月没打痛快仗,华野不少指战员们有些急躁,编顺口溜唱起来:“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
粟裕晚年想起这句顺口溜,说道:“我们的战士实在是令人喜爱的,他们渴望着以自己的英勇作战来换取战争的胜利。”
我们急,敌人更急。汤恩伯进攻山东以来还未尝一败,他渴望建功立业,以为胜仗是打了就有的。
他麾下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也急,想要升官发财。
当时的张灵甫,自拿下淮阴、涟水后,那叫一个不可一世,以为新四军根本不堪一击。他拍着胸膛跟蒋介石保证:“委座,新四军就放心地交给我张灵甫吧,有我74师在,就没有新四军的葬身之地。”
见迟迟遇不到华野主力,张灵甫给汤恩伯主动献上一计:“我74师可从中段出击,直冲坦埠的陈毅指挥部,将敌5个纵队压缩在一块或两块,然后会师围歼。”
汤恩伯认为可行,便同意了张灵甫的计划,并催促各部配合推进。
粟裕是5月11日晚上,得到汤恩伯以张灵甫以整编74师为核心,将发起一轮新的进攻的情报的。
战场嗅觉敏锐的粟裕,意识到这是我军歼灭敌人一部的良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粟裕把自己成熟的想法汇报陈毅:抓住敌整编74师形成孤军深入之势的机会,采用“黑虎掏心”的办法,直接插入敌人战斗队形中,切断74师与友军的联系,再将其全部消灭。
陈毅听后十分兴奋,觉得可行。他没有被整编74师吓到。
粟裕阐述起详细的战术,陈毅忍不住大声说:“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此战的方案简单来讲,就是以5个纵围歼整编74师,拿4个纵队阻击敌援。
当华野司令部拟定作战方案,准备向军委报告时,军委先一步发来指示电报:“敌人已进犯,可选择好打的。究竟打何路好,由你们当即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控。”
真是神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毛主席,竟跟粟裕不谋而合。
汤恩伯似乎察觉到不对,试图改变张灵甫部过于突出的处境,奈何张灵甫全师没一个听他这个顶头上司的话。汤恩伯气得说“好好好,让张灵甫去当炮灰吧。”
孟良崮战役,说白了就是拼双方的速度:国军的增援速度和我军的攻坚速度。
很显然,憋了一口气的我军强过国军,3天不到的时间就吃掉3万2千余国军。
张灵甫部被全歼前,蒋介石发下严令,汤恩伯再三祈求,还是没换来对孟良崮的成功增援。
孟良崮战役是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的结合,在敌重兵密集并进下,从敌中心割下一部歼灭。这一仗真是一战丧敌胆,从此华东战局一步步向好的方向转变。
从发现敌人动向到定下作战方案,时间不过半天,但粟裕仍然慎重、并不急躁。慎重与否、急躁与否,不能简单地从时间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