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词世界,共享诗意人生
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
在中国人心中,清明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如果说,春节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准备,攒足了仪式感的狂欢。
那么,清明就是一场在心灵中进行的肃穆仪式。
关于生离死别、关于人生、关于过往、关于未来,我们都在其中寻找着答案。
清明节,远不止一个节日这么简单。
1.
清明,是节气,又是节日,
还是春游踏青的日子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最特别的。
它是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农历三月,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称“清明”。
清时节气的三侯也充满了温柔。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候虹始见。
白桐花开放,
喜阴的田鼠回到了地洞中,
雨后的天空可以看到彩虹了。
万物生发,都是美好,都是温暖。
这是清明的自然内涵。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节日。
扫墓祭祖,在周代时已经出现,可那时还没有清明节一说。
寒食节才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唐代时,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宋元时,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为祭拜祖先、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
此后,寒食节逐渐被遗忘,而清明节传承至今。
清明节又是踏青节。
清明时节,是一个温柔和煦的时节。
阳光明媚,春意融融,不冷也不热,温度适宜。
田野上、山岗上,绿色的草,黄色的花儿,不游兴一番,岂不可惜。
祭祖之后,踏青游春成为也惯例。
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洋溢着春天的欢乐。
秦观说: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
吴惟信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有人说:祭祖是严肃的事情,踏青游春是否不合时宜。
诗词君想说:
当另一个世界的祖先知道你过得快乐,也会高兴的。
清明节的内涵,实在太多。
2.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先民非常讲究仪式感。
三月的节日很多,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上巳节的踏青、寒食节的祭祖都归于清明节了。
传统节日一边丢失一边传承,而从始至终不变的,是祭祖扫墓。
据记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扫墓的传统。
亲人逝去,立坟修墓,在世的亲人带上祭品,时时供奉祭扫,以示怀念。
秦汉时期,祭扫坟墓成为习俗。
古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认为一个人在家孝父母,在国就能忠君主。
唐玄宗时,扫墓被纳入“五礼”之一,被视为返本追宗的仪式。
清明节,这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离死别,该如何面对逝者?
先民们给出了答案: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先祖,不要忘记逝去的父母,不要忘记逝去的亲人。
谨记你的来处,知道你的去处。
清明节,是一个连接生与死的节日,因而感悟也特别多。
黄庭坚说: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人生在世,谁最后都免不了成为一座坟丘。
宋代诗人高翥说:人生有酒须 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说的是及时行乐。
在清明中,我们追念先祖,郑重地对待死亡。
我们学会告别,也学会重新启程。
3.
想念的人,
在另一个世界爱你。
每一年的清明节,父母亲会不远万里,回到老家祭祖扫墓。
诗词君总是不理解。
“祭祖在心里就好了。”
“太远了,何必要跑一趟”。
小时候不懂,总觉得清明上坟只是一个仪式。
只要心诚,在家里纪念也是一样的。
可父母认为一定要回去一趟。
心里的思念必须用一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墓里的那些人,太爷爷、太奶奶从未见过,爷爷、奶奶的面容也逐渐模糊。
可对于父母来说,那是他们的爸妈,是最爱他们的人。
记得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去祭祖。
爸爸一边烧纸,一边说着话:
“爸妈,我们都挺好的。今年建了新房子,孩子也挺好的,就是容易病,你多多保佑保佑他们。大哥有事忙没回来,他让我跟你说一声。”
家常的话语仿佛爷爷奶奶从未离开。
唯有思念能抵挡时间,在心间长出永恒。
曾经爱你至深的人,永远留在了这方土丘之下。
今天去扫墓,只为与你取得联系。
祭祖扫墓是打扫记忆的尘土,让逝去的亲人清楚浮现。
万般思念,不复相见。
你想念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爱你。
所以,古人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这是感恩,感恩为你铺路的人。
这是怀念,怀念曾深爱你的人。
等我们老了,父母逝去,我们也终究会踏上那千里外的旅程,寻找与逝去亲人的连接。
今日清明,
也许,你跨越千里,赴一场关于思念的约定。
也许,你无法归家,那就在心里默默思念。
我们做不到时时祭扫,却可以时时不忘。
只要不忘记,那些逝去的亲人和爱,就一直存在。
今天是清明节。
不忘先祖,不失清明。
愿你如愿以偿!
愿你思念的人,愿思念你的人,得偿所愿!
常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诗词世界,作者:聂隐娘。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诗意文化出品图书《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也有朋友圈》《特级教师的爆笑诗词课》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