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巨湾技研总裁裴锋接受了包括亿欧汽车在内等媒体的采访。针对超快充技术、低空经济、商用车、固态电池等方面,裴锋耐心地一一给予了详尽的回复。

在商用车领域,裴锋认为,其电动化率提升迅猛,去年渗透率超 10%,预计今年达 20%。重卡作为作业工具对时间敏感,快速补能成刚需,超快充技术逐渐取代快换占据主导地位。

巨湾技研于 2023 年底发布的全球首款重卡超快充电池,能在 15 分钟内实现 0% - 80% 充电,适用于多种场景,显著提升运营价值。“超充之都” 计划进展顺利,2022 年提出的广州建设目标,今年已建成 300 多座超充场站,加之华为等企业推动,超充生态发展迅速,未来超充场站建设速度将因超充车增多而进一步加快。

快充技术发展趋势上,裴锋告诉亿欧汽车,超充是用户刚需,市场普及速度超乎想象。众多主机厂纷纷推出超快充车型,巨湾技研早在 2022 年就推出 0% - 80% 在 7.5 分钟内完成的量产技术,优势明显。在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平衡方面,巨湾超快充电池在保证 7.5 分钟快速充电的同时,能量密度降低不多,且严格遵循远超国家标准的安全标准。

裴锋透露,在新兴的低空经济领域,巨湾技研与亿航合作,为其飞行器搭载超快充电池,大幅提升飞行器使用效率和盈利模型,并且在船舶、电动摩托车等多领域开展超快充工作。面对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下降问题,巨湾技研的超快充电池通过独有的温度管理系统,即便在低温下也能保持远超普通电池的充电速度。

对于电网负荷与超快充的矛盾,裴锋对亿欧汽车指出,电动车对电网功率诉求与充电快慢无关,超快充不仅对电网冲击小,还能优化充电习惯。在固态电池发展方面,巨湾技研将先解决超快充,再在此基础上发展全固态电池作为技术路线。超快充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互促进,随着基础设施和主机厂的推动,今年将迎来爆发期。而超快充产业链普及面临基础设施和产品端的瓶颈,需进一步普及超充桩,改造产能以提供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

裴锋认为,未来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在于提升能量密度,研发具备超快充性能的全固态电池,持续推动产业进步与碳减排。


以下为裴锋采访实录,经亿欧汽车整理如下(有删减):

1.商用车电池技术近两年发展较快,重卡800度电、长续航需求渐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超快充电池技术如何形成自身优势?

裴锋:现在商用车电动化率提升迅速,去年渗透率超10%,预计今年达20% 。重卡作为作业工具,对时间敏感,快速补能是刚需,方式主要为快换和超快充。过去商用车领域主推快换,占比达60% - 70%,但随着超快充技术成熟,快换比例降低,充电比例上升。巨湾技研2023年底发布全球首款重卡超快充电池,0% - 80%充电仅需15分钟,适用于矿山作业、倒短及200 - 300公里干线物流等场景,能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升运营价值。

2.之前提出的“超充之都”计划,目前进展如何?在商用车领域能带来哪些赋能?

裴锋:关于“超充之都”进展,2022年我们提出广州“超充之都”建设计划,目标到2025年建成1000座超充场站,今年已建成300多座。去年华为全力推动超充生态建设,在200个城市建了5万座超充场站。我们还推动了超充海南项目,华为在深圳推动“世界超充之城”建设并申报联合国IP,去年在深圳建了1000座。目前湾区高速服务区基本都有480千瓦、600千瓦和720千瓦的超充场站。随着超充车增多,超充场站建设速度也会加快。

3.现在快充技术普及超乎想象,去年还是3C快充,今年5C普及,比亚迪推出10C超级快充,怎么看待这一市场发展趋势?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裴锋:超充是用户刚需,用户购买电动汽车最顾虑补能焦虑,即充电便捷性。2018年国际定义XFC,0% - 80%充电10分钟内为极快充、超快充,第一步是15分钟内,对应平均功率3C(15分钟)、6C(10分钟)。我国相关规划指引2025年先实现15分钟内,最终达10分钟内。巨湾技研2022年推出0% - 80%在10分钟以内的技术并量产,做到7.5分钟。

很多主机厂陆续推出超快充车型,如小鹏、传祺(使用巨湾技研电池)、尊界(峰值5C)、比亚迪(上周一推出),峰值10C,5% - 61%平均6.7C,与巨湾2022年量产电池速度相当,但巨湾范围更宽,7.5分钟实现0% - 80%。

超快充技术因满足用户需求,发展会很迅速,随着众多企业进入该领域,超快充车型将快速发展,让大家感受科技便利。

4.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如何把握平衡?

裴锋:做超快充电池提升充电速度,如7.5分钟实现0% - 80%充电,会牺牲一点能量密度,需做好均衡。巨湾超快充电池特点是满足7.5分钟充电时间的同时,能量密度降低不多,普通三元能做到260瓦时/公斤,巨湾超快充能做到250瓦时/公斤,兼顾超快充速度与续航里程。

安全性至关重要,国家有严苛热失控标准,电芯加热燃烧时,电池包5分钟内要确保安全,给乘员逃生时间,巨湾按24小时标准,确保最严苛情况下24小时内整包不燃烧起火。

5.现在低空经济流行,巨湾技研在电动飞行器方面布局进展如何?

裴锋:关于eVTOL航空器(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去年5月巨湾与亿航合作,为其飞行器搭载巨湾超快充电池,成为唯一合作伙伴。移动设备电动化趋势下,低空飞行器对时间敏感,以往飞行15分钟需充电1个多小时,一天只能飞六七次,使用巨湾超快充电池后,充电仅需5 - 10分钟,一天能飞二十多次,大幅提升使用效率和盈利模型。除飞行器外,船舶、电动摩托车、重卡、工程机械等领域,我们也在开展超快充相关工作。

6.北方用户抱怨冬天电动车电池续航打折、充电速度下降,巨湾技研超快充电池在-10度甚至更低温度下能否保证充电效率?如何做到的?在材料或技术方面有哪些领先技术?

裴锋:低温里程打折是突出问题。巨湾超快充电池额定6C,比一般电池快6倍,低温下虽充电会变慢,但速度仍是普通电池的6倍。为应对冬季问题,我们有独有的温度管理系统,凤凰电池集成技术就包含高效温度管理系统。

温度低时,如-20度,3 - 5分钟就能将电池加热到0度以上,实现大功率快速充电和正常放电,不影响续航里程,关键技术是温度管理,且已量产。

7.去年有个纯电MPV,5C的,在场站充电时导致一片区域掉闸。高倍率超充快充站建设快,但电网有负荷上限,存在矛盾,如何解决?若无法解决,可能影响未来场站铺设。另外,液态电池做到10C已很快,未来固态电池发展意义在哪?

裴锋:这是两个问题。

一是电网问题,从总体看,电动车对电网的功率诉求与充电快慢无关,只与电动车保有量有关。充电效率提高后,所需充电场站数量会减少。中国加油枪240万只服务3.3亿台燃油车,电动车快充枪超200万只却只服务2000多万台电动车,说明电网为充电建设的电力容量足够,超快充只是让充电“水龙头”变粗。超快充不仅对电网冲击小,还能使充电习惯更分散,对电网更有利。

二是全固态电池发展空间问题。动力电池要解决充电快和重量轻两个问题,超快充电池基于液态解决了充电快的问题,全固态电池本质是解决重量轻的问题,其能量密度可提升1倍,重量降低1倍,还能提升安全性。但全固态电池做超快充困难,因其反应界面由液态变为固态。巨湾技研的技术路线是先解决超快充,在此基础上发展全固态,去年年底已获国家项目支持开展全固态电池开发,技术路线与现有不同,优先确保超快充性能。

8.去年换电重卡占比下降,这对超充技术是否是契机?未来重卡是否更倾向超充或快充技术发展?在商用车应用场景中,超充技术在重卡领域是否最具价值?重卡新能源渗透率相对轻型商用车偏低,超充技术突破在重卡应用领域能否带动其渗透率提升?大概需要多久?

裴锋:超快充发展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相互支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使更多人使用电动汽车,进而产生充电不便捷的里程焦虑,拉动超快充需求;超快充发展又能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

咨询公司预计2030年超快充渗透率达68%(10分钟内充至80%,至少15分钟),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2030年可能更高。重卡渗透率滞后乘用车约三年,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商用车领域是ToB市场,算经济账,当充电时间半小时以内、倍率2.5C以上时,超快充更省钱,基于全生命周期经济模型对比,现在充电比例越来越高。乘用车领域是C端市场,更注重用户感受,超快充与科技、高端体验结合,发展也会很快。

随着主机厂和基础设施普及,超快充今年将迎来爆发期,比亚迪技术和产品发布标志着超快充技术平权开始,普通中端甚至低端车型也将标配超快充。

9.现在针对超快充产业链,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动力电池领域表现活跃,从未来发展看,电池创新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裴锋:超快充普及主要有两点问题待解决。

一是基础设施端,超快充桩需进一步普及。去年华为进入该领域,国家也发布了超快充硬件和软件标准,相关生态企业在推动建设,但仍需更大程度普及充电设施。

二是产品端,过往动力电池产能多为普通产能,超快充电池结构、工艺有差异,需新建或改造产能,以提供足够优质的超快充动力电池产品,且价格要合理。巨湾超快充电池比普通电池贵5% - 10%,符合市场需求,若成本过高,普及速度会受影响。

关于电池技术创新方向,动力电池和油箱一样,要解决充电快、重量轻、安全性高、可靠性强且成本低的问题。

未来一个重要方向是提升能量密度,当前动力电池比油箱重10倍,全固态电池可使重量降低一半,具备超快充性能的全固态电池将是研发重点。

后续仍需持续提升能量密度,最终达到与油箱重量相当,提升产业效率和助力碳减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