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文 施向辉/摄)“祖父是有担当,能做大事的人。”4月3日,2025“雨花·清明祭”前夕,雨花英烈张炽之孙张本信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多年来,张本信及家人陆续捐赠近百件文物史料,其中包括家书、笔记、书本等。采访中,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张炽因为学业和革命事业少小离家,“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故事,也曾发生在他和他的小女儿之间。


1930年7月,张炽在上海组织发动法租界电车工人罢工斗争时被捕,押解至南京,1933年4月牺牲。

张本信的母亲是张炽的小女儿。“我母亲刚出生20多天后,祖父就外出求学了。他和三个同学一起从云南石林出发,先到香港,又辗转到南京参加补习班学习。1924年下半年他们赶赴北京考试,考取北京的大学后,同年年底,祖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本信说。


直到1927年的春天,张炽才得以回到云南老家。“这时候,他的小女儿,也就是我母亲已经三四岁了,得知家里来人了,她跟着姑姑们跑出来看热闹,看到祖父后,她完全不认识,问家里人:这个大哥哥是谁?祖父抱起我母亲,只说了一句‘我是爹爹’,眼泪就流下来了。当时在家里只待了几天,祖父就又离开家,去开展革命工作了。”张本信说,他经常听家里人说起祖父的事。

虽然与祖父素未谋面,但张本信经常阅读张炽留下的书信,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一个完整、立体的祖父形象。“他坚信事业一定会成功,成功之日就是幸福到来之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越来越感动于祖父的坚守,也常常从中受到鼓舞。


1929年,革命工作遇到艰难,张炽以生病为名,写信给父亲、母亲和妻子,动员家里卖了很多田地和庄子,分两次凑齐了1890银元,汇到上海。“当时对于家里而言,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他拿到钱以后,全部作为党的经费上缴。”张本信说。

“如今之世,一族一家非有一人作而活动,虽有家产亦等于无,而况身(生)命亦有危险乎。如欲作一常人,被人主动,听人宰割,则不啻为奴隶也。虽生之何乐?总之,男是有志者,是一有大志者,是一欲为社会造幸福者。”这是20世纪20年代在外求学的张炽写给父母的家书。那一年,他24岁,立志成为“社会之中坚人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