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文


在皖南宁静优美的大地上,有一个这样的村庄,小巷狭仄,青山萦绕山绕、绿水环抱,清澈溪水穿过家家户户,整个村庄如同画作一样,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这座南宋始建的牛形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当暖黄灯火从明清老宅的雕花窗棂溢出,红灯笼轻晃,惊醒了沉睡八百年的水墨长卷。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面积19.11公顷,整个村三面环水,依山伴水而建,西临虞山溪和羊栈河,东傍东边河,三条山溪汇合于村南之后注入奇墅湖。整个村庄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风拦洪。这也正是宏村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的原因。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遂取名“弘村”,明朝永乐年间,宏村族长夫人胡重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连通村内外的水系,解决了用水取水的难题。后来,清乾隆年间避其讳改为“宏村”,取宏广发达之意,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宏村的选址、布局、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采用仿生学“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形状惟妙惟肖。村人告诉我,这布局是仿着牛形设计的,南湖为牛肚,水道为牛肠。

踏上古老的青石路,迎着春日的微风,进入我们眼帘的这大片湖面就是“牛肚”南湖,穿过家家户户的水流都会汇到这里,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明万历年间,宏村日渐繁荣,人口增多,单靠“牛胃”月塘蓄水已不够用,所以在万历年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傍砌石立岸”。


放眼望去,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湖面上,整个南湖呈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石板铺地,下层沿湖栽柳植杨。一湖碧水,半湖绿荷,湖中画桥,横跨南北,将湖水分隔东西,湖周进出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及远处的群山倒映水中。清代诗人汪彤雯曾写道:“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水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

顺着南湖湖畔向北走,湖岸古树参天,望向湖边的台阶,不少人坐在湖边写生作画,他们或在勾勒描绘,或在托腮凝思。沿途的游客摩肩擦踵,穿着汉服的少女,在春日中婀娜多姿。

离开了南湖,我们进入到了村中,流过的水声未能掩盖周围商铺的嘈杂。这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的水圳就是贯穿全村的“牛肠”,其总长度有1200多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游的河道上拦河筑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户户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这贯通全村的水系,既丰富了村落景观,又体现了以人为本,而且和谐、多变、富有灵气。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水圳沿途建有小渠踏石,可供村民饮用、浣洗等;如果发生火灾,完善的供水系统可以让村民在第一时间将火扑灭;此外,水圳还能调节局部气温,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可以说是当时的“自来水”“净化机”。

为更好地发挥水系的作用,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管理水系,不仅要求村民定期清淤维护,而且对村民在水系中洗涤都作了严格的规定。早上八点钟之前,是全村的饮用水时间,不允许任何村民在水系中洗涤,也不得向沟内排水,如果违反就会受到惩戒,从而激发村民自觉保护水生态环境。

穿过狭窄的巷道,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在身后奔跑,我们来到了村落的中央,空间豁然开朗,进入眼帘的半月形池塘就是“月沼”,也就是所谓的“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先祖聘请能人巧匠,“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其后辈又投资万余金,继续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为半月形,取“花开则落,月圆则亏”之意,喻意汪氏宗族及其事业,永远都要似未圆之月,未开之花。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来往游客不断拍照。

春日的宏村春意盎然,游人徜徉其间,逛古村、看古建、看木雕、看砖雕,赏花海、品咖啡,邂逅一场金色浪漫,见证一朵花如何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如今,宏村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宏村它太美了,美得成了标本,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