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7年,中国和沙特曾有过一笔震惊世界的交易——当时沙特花费35亿美元从中国这里购买一批弹道导弹,之后更是投入150亿,邀请中国让军队长期驻扎在沙特。

而与沙特的军事合作协定,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影响力最大、单笔金额最高、购买方付款最爽快的军火交易订单。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与沙特能达成这笔交易,与国际形势的密切变化相关。



对于沙特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起面对的安全形势就在恶化。比如1973年爆发著名的“赎罪日战争”,这便是大家熟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当时埃及、叙利亚希望通过军事行动夺回在上次战争中被以色列军事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而在战争爆发时,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一度有军事优势,可不久后美国介入,当时美国政府甚至声称:要把美国空军所有能飞的战斗机全部都派往中东支援以色列。

美国立场鲜明的支持以色列,引起沙特在内不少阿拉伯国家的愤怒。哪怕沙特和美国本身有密切合作,但美沙关系仍因为美国对以色列支持受到冲击。



而且在1979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虽然革命后的伊朗依然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但该国与沙特矛盾非常多,最为典型的便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民族矛盾在于伊朗主体民族是波斯人,而沙特主体民族却是阿拉伯人。当年波斯人所建立的波斯帝国曾被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征服,这无疑使得不少波斯人对阿拉伯人有民族仇恨。

再加上两国分属伊斯兰教下属不同派系,沙特人是信仰逊尼派,而伊朗则主要什叶派,导致完成伊斯兰革命的伊朗不仅不是沙特的阿拉伯朋友,反而还是他们的战略对手。

所以当时沙特的处境,是同时面对以色列、伊朗的双重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希望可以拥有一种能一锤定音的战略级别武器,既能威慑对手,又能提振沙特士气。



其中最好的选择则是拥有极强杀伤力,甚至在必要时刻可以搭载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只是以沙特的国力与技术实力,想要自我研发生产弹道导弹几乎没可能,所以只能寻求在国际社会上购买。

但当时有能力大规模生产弹道导弹的国家,无非是五个常任理事国。其中美英法明显是和以色列穿一条裤子,所以他们肯定不会卖沙特弹道导弹。

而苏联与沙特的关系,甚至还不如沙特与西方,因为苏联和沙特在能源贸易上是对手,所以苏联更不会支持。于是沙特唯一的突破口,就放在当时还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中国。

1986年,沙特派出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秘密访华,开始与中国商量进口导弹事宜。到1987年,时任沙特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也取道马来西亚来访中国,希望可以和我方达成导弹引进协定。



最终经过一系列谈判,沙特最终决定以35亿美元总价从中国订购一批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在之后数十年,沙特为这笔军火合作订单前后付出150亿。

这主要是因为沙特本身没有自我维护导弹能力,所以为了能让导弹长期维持战略威慑力,沙特还得从中国这里购买维护服务。

再加上这些导弹必须有其他各种配套设施辅助,才能形成战斗力,所以还要修建存放基地、发射平台,这同样得寻求中国支持。

此前有美国媒体报道,在中国与沙特达成导弹引进协定后,作为交易一部分,中国还帮助沙特在该国首都利雅得以南修建了两个高标准导弹基地。

这两个基地完工后,日常维护工作也是由我方来负责的,当然这些也不是免费。



不过这笔军火合作,对沙特来说仍非常划算的,沙特作为一个石油输出国本身不缺钱,但钱有时候没办法直接买来安全。沙特花钱从中国买来的导弹,能让周边对沙特有企图的国家投鼠忌器。

而在这笔军火协定中,我国自然也获得利益,最明显的是充实中国外汇。

要知道,我国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正式与国际接轨,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能得到的外汇储备相当少。

比如1987年中国与沙特即将达成协定时,中国外汇储备加起来都没有30亿美元,但沙特却愿意拿35亿美元从我方买导弹,相当于这个协定让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一倍。

而外汇储备更多,我国在应对外国经济冲击时,就有更强的抵抗力。在关键时刻,这些钱也可以用来发展中国某些产业。



其次是通过这次军火合作订单,中国与沙特两国外交关系迅速升级,在合作达成不久后,中国和沙特就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国开始迅速工业化后,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猛增,此时与我国改善外交的沙特,也随后成为我国主要石油贸易合作伙伴,在近数十年时间内都向我国供应石油。

要知道沙特这么做是要承担风险的,毕竟沙特和美国也有合作,可沙特却愿意顶着压力,一直与中国维持稳定的石油贸易,足见沙特极为重视中沙关系,所以也希望未来中国与沙特可以有更多合作出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