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宁做乞丐不回国?两年前香港中产夫妻撂下狠话,拖家带口奔赴英国,租别墅、买大床,一度“如愿以偿”。
但短短两年过去,老婆受不了要离婚,老公也哑了火。这事不是段子,是一个香港家庭的英伦漂泊实录。
“甭管三七二十一,先润再说”的执念魔咒
2020年7月,伦敦时间尚未入秋,英国政府扔下了一颗“政治糖衣炸弹”——BNO签证扩展政策落地生效。这政策一出,相当于给部分港人点燃了一根“幻想火柴”:只要你手里握着BNO护照,就可以申请所谓的“5+1”签证,五年合法居留、再加一年入籍审查,听着好像打开了英伦天堂的后门。
阿曼和菲奥娜,两个生活在香港本地的中产代表人物,原本混得不赖。阿曼,司机出身,靠十几年熬夜早班,在香港公交公司每月领着3万港币的工资。菲奥娜,私立中学任教,手里握着硕士文凭,每月四万进账。
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和一名全职菲佣,虽然一家人居住在只有三十七平米的小房子里,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样的日子已经算是中产生活了。
可这对夫妻心里憋着一股劲。他们嫌香港住得“像鸽子笼”,受不了楼下早晚高峰的地铁广播。他们说,他们想要更大的空间、更自由的呼吸。
于是,英国政府这张BNO通行证,如同赐予了他们一把“逃出生天”的钥匙。他们迅速做出了惊人决定:卖房,辞工,带娃跑路。
2021年初,在疫情仍未缓解的当口,他们选择先办理临时签证飞往英国,再补申请正式BNO身份。这一家人坐着从赤鱲角机场起飞的航班,落地的是英格兰西北部的柴郡克鲁小镇,一处以铁路工业闻名的小地方。
一落地,他们租了一栋两层别墅,外带前院后花园,阿曼激动得不行,第一时间买了他在香港没地方放的大书架、按摩椅,甚至一张两米宽的欧式床。他曾在纪录片镜头前豪言:“我宁愿在英国做乞丐,也不愿回国做皇帝。”
镜头定格,他眼里是得意和不屑。然而,理想主义的火焰升得太快,烧不出现实的饭菜。英国生活的“滤镜”一旦破裂,只剩寒风扑面。
他们原本以为逃离的是束缚,没料到迎面而来的是孤独、冷漠和惊人的物价。这对夫妻到英国后连日常交流都吃力,小镇上的工作机会更是屈指可数。
阿曼曾托朋友介绍去超市搬货,一小时10镑,还需自带劳保鞋;菲奥娜四处投简历,却因缺乏当地经验屡屡碰壁,最终在一家食品厂“重启人生”。
她的工友中,有香港的前律师、牙医,甚至是辞职的区议员。这些人在工厂穿着统一的制服,把一盘盘甜点摆上传送带,不再谈政治、不再论民主,只剩日复一日的劳作。
这些画面,不会出现在华丽的移民广告里,却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出发前那篇“润英”雄文添了一笔尾注。
“梦幻英伦”泡了汤:别墅里也藏不住的焦虑
如果说第一年还能靠幻想和新鲜感撑着,那进入第二年,现实便毫不留情地剥下了他们的幻梦外衣。
2022年末,英国通胀水平创下四十年来最高记录,柴郡地区能源账单直线上涨。阿曼和菲奥娜家的取暖费从原本每月80镑飙升至160镑,而孩子的校车费也从原先的免费变成了每周30镑一人。他们心疼孩子,宁可自己骑车上下班,也不愿让孩子在寒冬步行去校。
菲奥娜一边照看两个孩子的学业,一边在食品厂做早班工,凌晨四点起床,七点半准时站岗,每月税后收入不足1400镑。房租、水电、保险、交通、吃穿开销,压得她常常在夜里流泪。
阿曼的“英国梦”也在疲惫的工作中逐渐褪色。他在英国是“小镇快递哥”,投身外卖平台,每天跑单至少10小时,收入不稳定,且需要自付油费与车辆维修费用。生病了连感冒药都舍不得买,靠热水捂汗硬抗。
202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危机爆发。孩子的学校开出一封正式信函,指出其学业进度严重滞后,情绪不稳定。老师建议安排心理辅导,但辅导名额需等待3个月。菲奥娜崩溃了,她曾以为孩子能享受“快乐教育”,如今却连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都难保障。
她在接受媒体再次采访时,语气已不复当年的激昂:“也许下一次采访时,我们就离婚了。”
她不是开玩笑。压力从不只来自生活琐碎,更源于身份失落与期望落差。在香港时,她是硕士学历的老师,是左邻右舍眼中的“有头有脸”的人;而在英国,她不过是排队拿工牌的临时工,连工头都不屑多看一眼。
2023年4月,他们申请的正式签证仍未下发。由于政策变化,原计划的BNO转永居通道变得不再稳妥,而英国移民局因系统积压导致审理时间延长。他们的“身份”悬而未决,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沉重。
这一年的柴郡春天没有给他们带来希望,只有绵绵细雨和不断膨胀的账单。
以为的逃离,其实是流浪
移英两年,一家四口的命运仿佛经历了颠倒:从都市小楼到异国小镇,从高薪教师与司机变成临时工与外卖员,从令人艳羡的中产阶级变成网络上“润英失败”的反面教材。
然而,他们并不是个例。2022年新加坡CNA播出的纪录片《单程》(One Way),节还提到了另一位港人Leon,他曾是区议员助理,因拒绝签署“效忠特区”声明而辞职,最终转行做电单车送餐。
这不少香港“润”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曾以为,离开的是束缚与压抑,奔向的是自由与尊严;可最终才发现,离不开的是家,是熟悉的味道,是交流时无需翻译的那种安全感。而奔向的,不过是一场幻梦。
阿曼与菲奥娜在英国挣扎、疲惫、迷茫,而他们原以为“走出去”的那一步,会是拯救一切的起点。事实上,却成了颠覆幸福的开关。
截至2024年,英国的物价持续走高,移民政策几度收紧,BNO项目虽然仍在实施,但已不再是港人眼中“金光大道”。大量移英家庭选择“二次迁移”至澳洲或加拿大,而更有不少人“悄无声息地”回流香港。
这对夫妻没有正式表态是否会回港,但菲奥娜那句“下次采访可能我们已离婚”的叹息,或许已经透露了他们的答案。
参考资料
港人移英实录|老师饼厂做工人 同事有香港状元牙医前区议员-星岛日报-2022-04-07
《One Way》:一个家庭的英伦漂泊录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