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诗人登台,诗意绽放中国农民诗会
2025年3月,被誉为“田间诗人”的沂蒙二姐受邀参加2025中国农民诗会,在安徽池州杏花村与“大衣哥”朱之文、歌手田野等嘉宾同台,以诗为媒,共绘乡村振兴画卷。活动中, 她即兴为池州特产鳜鱼创作了一首“土味诗歌”,将烟火气与诗意完美融合:
“这是鱼吗?这不是鱼,这是热油撞碎的江湖,这是王母盛宴上的押注……若问人间至味藏何处?灶台烟火带家书。”
这首诗歌不仅引发网友“舌尖上的共鸣”,更被赞为“最美的带货诗词”,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产业的无限可能。
从果农到诗人:
泥土芬芳中诞生的诗意人生
沂蒙二姐原名吕玉霞,是山东临沂蒙阴县一位53岁的普通果农。她扎根乡土数十年,用诗歌记录田野四季:
写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大地睡醒的动人”;
咏秋:“杨柳有约春已归,耕云种月待芳菲”;
叹人生:“想与天斗,争光阴半寸;想与命斗,不甘心随波逐流”。
她的诗句摒弃华丽辞藻,以质朴语言直抵人心,短短一周账号涨粉超20万,单平台粉丝量突破150万。面对“AI代笔”的质疑,她淡然回应:“AI不了解我的生活,写不了土味诗歌。”
诗会背后:乡村振兴的文化注脚
沂蒙二姐的走红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赋能的缩影。
齐鲁大地孕育了辛弃疾、李清照等诗人,沂蒙二姐的诗作延续了这一文脉,成为“乡土文化能人”的典型代表。
她以“新农人”身份,打破“农民只能面朝黄土”的刻板印象,展现农民群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她一手写诗、一手带货,用诗意语言推广家乡蜜桃和池州鳜鱼,助力蒙阴蜜桃年产值达16.5亿元,池州鳜鱼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
正如她所言:“没有灵感时,就去干活,看到黄灿灿的桃子就有了落笔点。”
中国农民诗会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通过平台搭建、培训指导、文化融合、媒体传播等多维度举措培育农民诗人,激发其创作活力,助力乡村文化繁荣。
这不仅培育了一批具有乡土情怀的农民诗人,还推动了乡村文化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随着更多农民诗人的涌现,乡村文化振兴获得了更深厚的精神动力。
秦腔:黄土高原上的千年摇滚
网友热评:诗意的力量,唤醒春天的共鸣
“这是农家大姐吗?不,是平凡里涌出的精彩绝伦!”
“她说的句子,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
“当锄头遇见诗行,土地便有了心跳。”
诗意栖居,乡村未来可期。沂蒙二姐用诗歌证明,田间地头既有稻浪翻涌的烟火气,也有笔墨流淌的诗意栖居。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草根诗人”破土而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灵魂。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我们期待更多“沂蒙二姐”以诗为犁,耕出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来 源:中国农民诗会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