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海露花
一座巨大的宫殿倒塌了。
3月28日,一场7.9级的强地震让缅甸曼德勒遭受重创。当天凌晨,占地400万平方米,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群之一——曼德勒皇宫在震荡中严重受损。9米高的围墙倒下,红砖金顶散落,一部分尚未坍塌的外墙上裂痕清晰可见。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1日,缅甸曼德勒,夕阳下,一只鸟飞过受损的曼德勒皇宫。(图/视觉中国)
作为仅次于仰光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也让曼德勒皇宫、阿瓦大桥,以及数百座佛塔、寺庙等历史遗迹遭到了严重的损毁。
在互联网的讨论中,缅甸近年来常被贴上“危险之地”的标签。而跳出偏见,有着悠久历史和美丽风光的曼德勒,不仅令人惋惜,也值得人们了解与纪念。
△曼德勒城市全景。(图/视觉中国)
缅甸的末代王朝名叫贡榜王朝,而曼德勒则是它的最后一个首都。
贡榜王朝建立于1752年,在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前,王朝曾多次迁都,1857年定都在曼德勒,是它的最后一次迁都。
△皇宫内景。(图/视觉中国)
正因为如此,曼德勒皇宫的建造时间最晚,曼德勒古城也成为被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都城。尽管皇宫在二战时期经历过战火损坏,但缅甸政府于1989年开始对其进行重建,并于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
曼德勒皇宫呈正方形,有104个正殿,整体颜色以红色和金色为主,以精美的雕花著称。在建造材料上,它使用了世界上的著名木材之一——柚木。柚木被称为“万木之王”,有着很好的抗水性、耐久性,是缅甸的国树,也曾经是皇室尊贵的象征。
△精美的柚木木雕。(图/视觉中国)
皇宫的周围是与城墙一同修建的护城河,它是东南亚现存最宽的护城河之一。白天,路过此处的人们,能看到护城河倒映出宫殿和周围的植物,以及鸽子低空飞过的景象。
1885年,英国人占领了曼德勒,并在城市中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如修建了铁路系统,使其成为连接仰光、密支那等地的北部重要交通枢纽,伊洛瓦底江也被进一步开发建设。然而,这些建设也大多在此次地震中损毁。如部分坍塌至江中的阿瓦大桥,就是1934年由英国人修建的交通要道,连接着曼德勒省与实皆省。
在曼德勒以东50公里的山上,英国人还建立了小城“眉谬”(也称Pyin Oo Lwin),将它打造为避暑度假胜地。如今的眉谬,依然随处可见英式建筑、热带植物园、茶园,并生活着华人、禅族人、印度人后裔等不同种族的居民,是缅甸著名的旅游城市。
△眉谬的Candacraig酒店,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旧殖民房屋,也是孟买缅甸贸易公司的前总部。(图/视觉中国)
殖民时期,“上流社会”的官员们都在眉谬度假。这其中就包括作家乔治·奥威尔,他在缅甸做了五年英属缅甸警察,其间曾在曼德勒生活过,并且在曼德勒以北的小城“杰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缅甸岁月》。因为其反殖民主义题材,《缅甸岁月》也成为几十年来缅甸军政府唯一允许出版的奥威尔作品。
缅甸独立后,曼德勒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它也是极少数没有被缅甸军政府更改名字的城市之一。1989年,为了抹去殖民印迹,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当局曾大规模地修改由英国殖民政府命名的地名,试图走进新的历史篇章。
曼德勒坐落在伊洛瓦底江畔,现代城市的四周还有不少古都群落。而因为古都因瓦古城位于其近郊,曼德勒又被当地的华人称为“瓦城”。
因瓦古城曾是缅甸16至19世纪的首都,经历过阿瓦王朝、东吁王朝等时期的统治。1839年,命途多舛的因瓦古城被一场地震摧毁了部分建筑,后又遭到二战破坏。而此次地震中,因瓦古城再一次受到严重损坏,古城内的梅努砖寺完全倒塌,黄寺主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震前的因瓦古城。(图/视觉中国)
在有着漫长宗教传统的缅甸,有近90%的民众信仰佛教。而曼德勒也是真正的“佛都”,缅甸佛教最重要的“圣山”曼德勒山坐落在此。山上,修建有大量的佛塔、寺庙、修道院。
△清晨的曼德勒山。(图/视觉中国)
在这次地震后,被广泛传播的一张寺庙坍塌图片,拍的就是曼德勒著名的马哈牟尼佛塔。它是缅甸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之一,有着240多年的历史。其中供奉着缅甸最受尊敬的马哈牟尼佛像。佛像十分庞大,约4米高,表面覆盖满厚重的金箔。它与仰光的大金塔并称为缅甸的两大圣迹。
前面提到的黄寺,又称马哈昂美寺(Maha Aung Mye Bom),是因瓦古城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有逾200年的历史。作为曾经的皇家修道院,它是19世纪贡榜王朝的代表性建筑。其采用的是传统柚木寺院的七层结构,但是用砖头和灰泥材料建造,外层是淡黄色的涂料,因此也被称为“黄寺”。
△因瓦古城里的马哈昂美寺。(图/视觉中国)
马哈昂美寺的雕刻繁复而精美,不仅是游客们的观光地,也是当地人虔诚参拜的场所。“马哈昂美”寓意着“伟大无边的光明庇护”,可见它作为佛教圣地的极高地位。
来自缅甸“民族团结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3月29日上午,已有超过2970座建筑损毁,超95座佛塔、超50座寺庙建筑遭到破坏。
在时光的漫长流转中,这些古建筑曾经见证着不同年代的人们来来往往,如今却都碎裂在了烟尘之中。
很多人说,曼德勒众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风光,在东南亚国家中几乎没有“平替”。
乌本桥的落日,被称为世界十大日落美景之一。横跨东塔曼湖、全长1200米的乌本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全柚木建造的桥梁。该桥由1000多根木桩支撑,上面共建造了六座亭子,供行人遮阳避雨使用。在当地,它也被叫作“情人桥”,相恋中的人们会来到桥上,宣誓永恒的爱情。
△乌本桥。(图/图虫创意)
当落日余晖映照在水面,乌本桥将天空和水面衔接起来,头顶重物的缅甸女人、身穿红色僧服的僧人们从桥上经过,一切仿佛置于电影之中。以至于一种流传的说法是:在曼德勒,人们不是在乌本桥上,就是在去往乌本桥的路上。
靠近乌本桥的马哈伽纳扬僧院,建于1914年,是缅甸最大的佛学院之一,拥有近2000名僧侣。在这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壮观的“千人僧饭”场景。
他们赤脚托钵,按照年龄和修行等级列队,身穿白衣、年纪较小的沙弥在前,穿红色僧袍的年长僧人在后。当地的佛教信徒们会将准备好的食物放在僧人们的钵中。在世界各地游客的拍照和注视中,接受布施的僧侣依然能展现出安静和淡然的气质。
△行走在乌本桥上的僧人。(图/图虫创意)
与曼德勒城隔江相望的敏贡古城,也曾因辛比梅佛塔令游客趋之若鹜。因通体雪白的外观、层层相叠的装饰,辛比梅佛塔也被称作“奶油蛋糕宝塔”。
传说辛比梅是贡榜王朝一任国王孟既的皇后,在生下孩子后不久,这位王后便去世了。为了纪念她,孟既便建造了这座佛塔。在蓝色的天空下,白色的辛比梅佛塔圣洁而梦幻,爱情的浪漫,宗教的庄重,融合为一。
△辛比梅佛塔。(图/视觉中国)
1865年,英国诗人吉卜林带着西方视角的想象,写下诗歌《曼德勒之路》:“在毛淡棉的佛塔下 /向海的东方望去/一个缅甸女子坐在那里/我知道她正思念着我/当清风拂过椰林/那寺庙的风铃像在对我说/回来吧,回到曼德勒。”
而在今天,经历了王朝更迭、政权转换、天灾后,互联网讨论中的缅甸或许复杂而模糊,但建筑的倒塌、生命的逝去、古迹的毁灭又如此真实而沉重。
古城纵有千年历史,故事的主角始终是人。不同国籍的救援队赶赴曼德勒,与幸存者一起共同努力营救生命。在曼德勒,朝阳依然会每天在乌本桥上升起。即使面临诸多困难,我们仍相信明天充满希望。因为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文明,不会被废墟掩埋。
参考资料:
[1]《孤独星球:缅甸》,2014
[2]《曼德勒:佛塔下的赤脚行》,悦游,2015
[3]《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艾玛·拉金,2016
[4]《世界最大宫殿倒塌,百年大桥拧成麻花,这里沦为人间炼狱》,新外滩,2025
编辑:曾宝气;校对:遇见;排版:彭圣婕
“你去过曼德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