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江团鱼的人,十有八九都会被它奇特的外形所震撼。这种长着鼠头的鱼在学术上叫做长吻鮠,作为一种古老鱼种,它的外形与常见的鲤鱼、草鱼等淡水鱼明显不同,以至于常常被误认为是外来物种。事实上,它是我国极为珍稀的鲿科鮠属鱼类,堪称淡水鱼中的活化石。它独特的外形特征正是这一古老物种历经千万年演化后的见证。
在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中,江团鱼曾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肉质细嫩如豆腐,并且几乎无刺、无腥味,很多长江两岸的居民至今仍记得用江团鱼炖制的鱼汤极为鲜美,鱼肉入口即化,吃过一次就终身难忘。在上个世纪,每当要宴请贵宾的时候,大家都会用江团鱼来作为宴请的压轴大菜,以表达自己最诚挚的待客之情。
不过,这种存活了千万年的鱼正在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上世纪50年代,江团鱼的年捕捞量曾高达1200吨,到90年代已减少至不足50吨。如今,即便是长江里的渔民一年到头也难得捕到一条野生江团,它的种群数量已不足巅峰时期的1%。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滥捕,在利益的驱动下,哪怕在2007年江团鱼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后,偷捕它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曾有网友爆料称,一条3斤重的江团鱼在黑市上能卖到2000元以上,巨大的利润让不少人铤而走险去偷捕它们。其次就是洄游路线被破坏,长江上密集的水电站阻挡了它们洄游产卵的路线,而工业化发展又污染了它们产卵场地的环境,于是,就算是有法律保护它们,江团鱼的数量还是无法增加上来。
面对江团鱼种群急剧衰退的严峻形势,传统的法律保护手段已经明显不够了。其实,与其通过法律去保护它们,不如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首先,应当在江团鱼现存的栖息地全面禁止商业捕捞。
另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等危害性极大的非法捕捞行为。这些毁灭性的捕捞行为不仅直接导致江团鱼大量死亡,还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同时,必须保障江团鱼产卵洄游通道的畅通无阻,对影响它们洄游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为它们的洄游开辟通道。
江团鱼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只要这些保护措施能够真正执行到位,为它们创造出合适的生存环境,那江团鱼的种群还是完全有可能恢复过来的。它们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远古鱼类,在人类活动尚未严重破坏长江生态之前,江团鱼不仅种群数量庞大,更是维持长江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可现在它们竟然走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这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值得庆幸的是,江团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目前,在四川、重庆、广西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建立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这些养殖基地不仅可以稳定的向水产市场提供江团鱼,更重要的是保存了江团鱼的基因,为未来的增殖放流和种群恢复奠定了基础。未来可以考虑在条件合适的江段定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加强对放流江团鱼的监测,以评估放流效果和它们种群的恢复情况。
与濒临灭绝的刀鱼、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相比,江团鱼的生存前景显然更为乐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人工养殖的江团鱼并不能完全取代野生江团鱼,野生江团鱼在保持物种基因多样性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总之,想把江团鱼种群恢复过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到。江团鱼作为长江中的古老物种,保护它就是在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认识到保护濒危鱼类的重要性,进而积极的参与到保护它们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