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日晴空下,享受着和煦暖风的你,可能难以想象,就在此时此刻——在你头顶的天空中,那刚刚飘过的一朵云后面;或者在你春游归来,骑着单车经过的某座大桥下;又或者在你漫步沙滩,那遥远海面的粼粼波光之中……正有无数设备繁忙工作着,有无数“机器之眼”观察着,收集每一丝微风、每一缕气流、每一片水波的变化,再综合信息、分析研究、预判预报,只为实时监测天气气候的变化,以保障你能够轻松享受这些休闲时光。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古人通过观察日月周围的光晕、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来知阴晴云雨。如今,借助科学的大视野,你会发现:空中,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每天绕地球约14圈,为我们提供高分辨率云图、海温数据和大气垂直剖面图;地面,我国有超过6万个地面气象站,覆盖城乡和高原、江河,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雨量等数据;海上,通过船只搭载的传感器,可监测海洋水温、波浪高度和洋流速度等。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日常生活中,也许你只是想要知道出门时是否需要带伞、天寒时是否需要加衣,而一旦暴雨如注、台风席卷、沙尘暴来袭的时刻,你才会深刻感受到,这些监测和预警是在和气象灾害打一个时间差,甚至是在为抢救生命而和死神赛跑!
近些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形势日益复杂,极端气象灾害愈益呈现出多发、强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预警也就愈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缩小预警工作和灾害发生之间的技术差距更是各国气象科研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2024年为例,这一年中,我国气象部门联合33个部门共发布风险预警1.7万余条,共“叫应”(气象部门在监测到灾害性天气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向可能受影响的群体通报天气情况、预警信息,并确认对方收到信息、提醒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34万人次,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使得气象灾害监测率高达80%,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量已达43分钟,智能数字预报系统更是精细到每公里、逐小时……
2025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携手缩小预警差距”。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全球存在的一个重要差距是,仅有50%的国家报告拥有充分的多灾种预警系统。“携手缩小预警差距”,旨在倡议一些国家协调援助,缩小全球范围内气象预警服务的差距。
对此,中国也给出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单:2024年,我们不但向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卫星服务,而且自主建立了无缝隙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全球模式水平分辨率提升至12.5公里。
在未来,中国将共享气候风险普查及评估知识、共建气候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共促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能力提升、共享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经验智慧等。
在更远的未来,中国气象预警系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将融入气象预报的“最强大脑”,凭借超强运算能力,快速分析海量的气象数据,从而为人们提供更精准的预报信息;预警服务也将遍布学校、商场、工地等每个角落;在月球的南极,或许会有一座座先进的气象监测站傲然矗立,它与地球上星罗棋布的监测站点紧密相连,实现史无前例的地月联合预警……
撰文| 沈学顺
责任编辑 | 岳焕琦
运营编辑 | 李元龙 岳焕琦
质量审核 | 业蕾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
现订购2025年
优惠订阅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