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今天,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歇。纯电、增程、插混三大阵营各显神通,但行业数据与用户反馈正指向一个明确答案:插混技术凭借“可油可电”的全能属性,正在重塑市场格局。正如比亚迪王传福所言:“全球每卖出4辆插混,就有3辆来自中国品牌。”这一现象背后,是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共振。



从技术架构看,插混堪称增程的"完全体"。增程技术本质是"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串联模式,而插混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发动机直驱系统,形成"串联+并联"双模式。这种结构差异决定了插混能实现更复杂的工况适配:城市通勤可用纯电模式,高速巡航可切换发动机直驱,急加速时更能调用电机辅助。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等主流技术均采用多模式混动架构,而增程技术由于结构单一,难以实现如此灵活的动力分配。

在能量转化效率上,插混展现出显著优势。增程车需经历"燃油→发电→驱动"两次能量转换,损耗高达20%;插混车在混动模式下可跳过发电环节,直接通过齿轮组驱动车轮,损耗仅5%。这一差异直接体现在油耗表现上:相同工况下,插混车亏电油耗比增程车低15%。比亚迪DM-i车型实现亏电油耗2.9L/100km,而增程式车型普遍在5L以上。



动力性能方面,插混车在亏电状态下的表现尤为突出。假设两车搭载相同100kW发动机,增程车因能量损耗只能输出80kW有效功率,而插混车通过直驱技术可输出95kW。这意味着插混车在高速超车、爬坡等场景下动力储备更充足,实测0-100km/h加速时间比增程车快1-2秒。



安全性与NVH表现同样是技术路线的试金石。增程车在电机故障时会完全失去动力,而插混车可切换为发动机直驱,形成安全冗余。NVH方面,插混车因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发动机无需高负荷运转,实测噪音值比增程车低3-5分贝。



从技术演进路径看,插混技术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活力。比亚迪历经17年五代技术迭代,将插混车综合续航提升至2100km;吉利、奇瑞等车企也持续投入混动技术研发。反观增程技术,自2011年增程式电动车首次量产以来,核心架构并无突破性进展,亏电油耗高、动力衰减等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综合来看,插混技术凭借多模式架构、高效能量转化和持续创新能力,在油耗、动力、安全等核心维度全面领先,插混技术正以“全能选手”的姿态,侧面反应插混才是更优选。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所言:“插混是燃油车向纯电过渡的桥梁,更是现阶段最具普适性的技术路线。”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插混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平衡效率、成本与体验的智慧决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